王名:学者良知永远不过时
2013-12-23

王名:学者良知永远不过时

日期:2013年12月23日 稿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中国公益盛典颁奖词:

    以学术研究介入社会演进,用坚韧建言促动民间大改观。字里行间的凝视,闪耀公共智识之光;年复一年的守候,护持社会成长的血脉。

    政府会议、学术报告、商业论坛……许多场所,你都可以看见这样的王名,衣着朴素、眉头紧锁、目光如炬,说起话来铿锵有力。作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NGO研究所所长,王名并不是一个高调的学者。然而,他犀利独到的言论,他在字里行间的凝视,又常常闪耀着公共智识之光,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1998年10月,从日本留学归来后,王名在清华大学成立了N G O研究所,成为国内最早接触N G O的学者。他出版了《中国N G O研究———以个案为中心》、《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等著作,积极致力于有关N G O的知识普及、理论探索、政策建议和教育培训等活动。15年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一个舶来品变成了一股社会风潮,将一个边缘学科拉进了主流研究范畴。读书万卷,行路万里。他并不满足于坐而论道,开始身体力行地投身于多家慈善机构任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行动者。

    作为师者的王名,当是令人敬仰的。在许多场合,慕名而来的年轻人总喜欢把他团团围住,刨根究底。他几乎来者不拒,虽然看上去眼神犀利,骨子里却是一名耐性十足的好好先生。这两年他一直坚持在微博上带着自己的学生读《大学》、《中庸》,每天清晨准时发布,从不间断,好似修行一般。

    作为建言者的王名,亦是称职的。2003年,年近40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政协委员。十年来,他从一穷二白到提案专业户,其中酸甜,冷暖自知。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每年至少提交两位数提案,绝不粗制滥造。尽管大多数声音都石沉大海,他却始终护持着社会成长的血脉,坚持着属于学者的良知。今年两会,由他抛出的《全面放开生育的政策》提案,在贴出了不到半天的时间里,点击率就达到了3万多。他又一次切中了社会的痛点。

    年复一年的守候让王名始终保持着学者应有的敏锐。近年来,他觉察到社会上还存在对公民社会的误读,这些误读一定程度上禁锢了部分人的思维。他感到必须加以澄清,以视正听。为此,他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发表文章,提出“公民社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术范畴,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一席之地,在我国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也能够并正在焕发出时代光彩”。

    对于社会转型与改革,在关键时刻,他不乏大胆言论:“我曾经设想把发改委改成经济发展改革委员会,然后另外成立一个社会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社会领域改革。”对待顶层设计,他的乐观态度也激励了一大批公益行业的从业者。他常常坚定地表态:“社会组织开始走出起步阶段,走出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中国来说,今后几年应该说是社会组织发展的真正春天。”

    建立一个人人和谐互信的“美好社会”是王名的终极理想。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工作的全部意义在于发挥学者的作用,真正影响中国的社会转型。”在他身上,你能感觉到强烈的“士大夫情结”。“俊乂密勿,多士寔宁”(意为:正是仁人志士的勤勉努力,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这是王名在微博上的签名,也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南都记者 周执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