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商业化不利“非遗”
2013-06-13

冯骥才:商业化不利“非遗”

2013年06月13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8日专电(记者 廖翊、徐硙)第8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京举办了一场关于非遗传承人的研讨会,主题是“倾听传承人心声,关注传承人命运”。

  此一主题透露着,我国非遗传承人生存现状并不乐观。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两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我国非遗保护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但是,在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下去,仍有很大隐忧。

  “文化的商业化和文化的政绩化,是非遗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研讨会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

  他表示,经过10年地毯式的调查,我国已把非遗“家底”摸清,并且颁布了非遗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保护体系。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明白文化遗产的意义,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无法真正承担起保护之责。

  学者刘锡诚介绍,对于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生活和工作待遇,国家给了很好的扶持政策,但在一些地方没能得到很好落实,而省级以上的传承人主要生活在农村,因此,他建议扶持政策“应该向农村的传承人倾斜”。

  更大的困扰来自社会环境的变迁——随着传统村落日渐消失,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悄然改变,非遗传承人离开本土,进入市场,一部分非遗开始发生“遗传变异”。

  比如,有些传承人在利益驱动下,由画农妇改画仕女,由画农舍改画山水,失去了坚守,沦为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的匠人。

  “民间艺术是要有底线的,不能因商业利益而丢弃非遗本质。比如剪纸,手工创作就是它的底线,否则,它的生命就会完结。”中国民协副主席罗杨说。

  同理,从利益和政绩出发,有些地方对于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像手艺、民族服装、表演等,这些能带来游客和收入的文化,政府就重视。而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口头文学,这些和政绩、收益挂不上钩的文化遗产,消失得最快。”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冯骥才认为,文化遗产保护,政府管理必须跟进。

  “地方政府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不应把非遗推向市场,‘非遗开发’一词必须反对。同时,非遗保护一定要和孕育它的传统村落保护结合在一起,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村落一定要保护住,这样才能保护住非遗的文化空间。此外,专家不能在非遗保护中缺失。专家要走出书斋,成为田野学者,要用专业的眼光和科学的标准帮助非遗传承人。”

  “非遗传承应是全民的传承,每个人都应有这样的自觉。”冯骥才说。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