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曾志:社会化让传播质变
2013-05-08

师曾志:社会化让传播质变

2013年05月08日 来源:搜狐传媒

  4月27日上午,北大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互联网与公共传播论坛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作为研究中心的主任,师教授作了开场发言,就面向不确定的公共传播话题进行了深入阐释。

  以下为发言内容实录:

  媒介的社会化,社会的媒介化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互联网与中国转型密切相关,它呈现出社会各种症候的表征。互联网只是承载着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新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关系是在互联网跨越时空当中重新建构的,并影响到现有社会结构的断裂与重建。其中新媒介赋权下,传播机制的改变,信息传播中信息自由与控制之间的矛盾紧张关系,即是某种意义不确定下的信息失控,也是失控当中孕育着的特殊张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公共传播的概念,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去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如果谈到公共传播,必须从理论信仰的基础谈起,过往的传播学理论,无论在经验方面还是在规范性方面,时政方面等等研究已经是非常充分。但是在信息跨越于时空,穿越于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真正变成了社会组成的最重要要素的时候,我们应该重新返回来去看理论的信仰和理论信仰的基础。因为理论的信仰和信仰的基础构建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研究问题的方法,出发点,角度,视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原有的一些站在某种立场上,已经被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研究,其实应该重新反身向后,重新发问,我们人类,我们的命运在互联网发展阶段究竟应该是什么样。

  真正的理论信仰不仅仅在逻辑推理当中,而是在实践当中被不断的证明和修正。正在于此,公共传播理论不再是实践之外,它存在于实践之中,渗透在事物之中,包含在日常生活中。这是我想理论信仰的一个探讨,只有在这种信仰回归到我们人,回归到我们人类这样一个叙事当中,可能才会是一个比较好的研究互联网,研究公共传播的角度。

  第二,随着媒体的发展,媒体叙事向公共传播叙事的转向,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的重要。但是在这里面有一个隐喻或者一个被隐蔽的特别不被大众所认知的东西,就是传播和权力从来都是结合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传播学当中最为隐蔽而最具有张力的研究内容,谁决定知识,谁决定知识是什么,谁决定知识传播?媒介叙事作为传媒与社会关系研究的分析工具、理论框架,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媒介叙事或者叫媒体叙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不断被建构。

  自由主义的媒体叙事强调的是促进民主进程,民族主义的叙事是在国家和民族认同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由意志的叙事则是从神本位到人本位在媒体上的反映。人们在获得自由解放后,我们无可避免的看到一种现代性的困惑,媒体叙事已不再脱离于传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在今天尤其是在中国转型期,媒体的叙事它实际上是在空间上延展的,我们就提出一个公共传播叙事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当下互联网环境下媒体叙事在空间中延展所带来的知识传播与权力关系的改变。公共传播叙事集合了以上各种媒体叙事的内容,在聚集中又具有各种新媒介形态不断涌现,一方面它在聚集,一方面也在分化。

  第三,回到媒体叙事公共传播叙事里面去看,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的自由是一种表象,而控制是它的实质,我们的表达,我们的行动是否真正的带来了参与与分享?进入、参与和分享是两个概念,一种是独立的个体的,一种是在关系当中,尤其是在主体性当中所形成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去谈一下在公共传播当中它的主体,是主体本身还是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主体性之间的关系。身份是身份本身还是身份的认同,这些对于公共传播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我们从原来宏大的叙事,从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来去看媒体叙事,现在越来越转向观念和意义的共同体转变。这种转变即存在于在现有的时空下,又是在穿越时空当中,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主体包括组织,它不简简单单在公共空间上讨论,不简简单单代表它的现在,更代表它的过去和未来。所以信息的控制里面,可以看到强大的意识形态的控制,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同时自我的控制也是在信息传播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和我们必须要厘清的一个问题。

  第四,我想谈一下失控,失控本身这个词有很多的意义,我从三个方面谈。

  第一个就是它的权力关系的改变,这种权力主要是指的国家和个人权力的改变,包括公域和私域方面的改变。第二个我想从合法性来谈,它的合法性基础来源于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第三个方面我想在过去因为相对的稳定权威、权力而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形成了一种线性的思考模式,我们在思维方式上一直在找到共同的答案甚至共识的东西,在我谈到失控时,要强调我们要对共识进行反思——原来共识是一种答案,但是现在共识可能就是一种问题。

   第五,回到我的主题里面,传播学的转向我主要从两个方面简单的谈一下。

  第一个方面是在公共传播当中它的公共化与公共性。公共传播既是一个理论的概念,也是一个实践的概念,公共传播更追求从对社会的批判向建设性转变,公共传播提供了新的切入的视角、价值观、思维,它揭示的内容和看问题的视角也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

  第二个方面,可能转向更多的是公共传播对公共政策的推动和影响,在我们传统媒体的报道当中,我们也谈到公共性的问题,但是我们新闻报道的公共性主要指的还是议题的公共性。议题公共性其实是在助力或者推动新闻报道的公共化,而不是公共性。什么是公共传播的公共性?我认为在现在这种共识存在差异的环境语境下,可能更多的还是追求跨越行业、跨越各种各样利益集团的诉求,而谈到的对公共政策推动作用,其中很重要的是谈到公众舆论对政策的决策,对政策的评估、监督等等,有了更重要的影响。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