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进入灾区太多会无事可做?
2013-04-27

NGO进入灾区太多会无事可做?

作者:蓝方  来源:财新网  发布时间:2013-04-27

    【背景】4月20日雅安地震发生后,诸多民间组织在第一时间响应,或奔赴灾区抢险救援,或积极募集救援物资。公众参与赈灾热情高涨,截至4月23日8点2分,全国范围内有66家基金会已筹措4.38亿元善款,用于灾民救助和后续灾后重建工作。

  然而,仅在灾难发生一天后,“不给灾区添堵”的呼声渐起。社会车辆堵路、救援物资不匹配、志愿者死伤、被劝返的消息频频出现。一些声音批评民间机构和个体志愿者散兵游勇式的救援,较之五年前的汶川赈灾毫无进步。

  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中国民间机构的成长有目共睹。日前长江商学院举办大讲堂,对此次地震民间救灾行动进行探讨。此次雅安赈灾中,民间组织究竟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

  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此次雅安地震的救援,与五年前汶川地震的救援行动已迥然有别。灾害的规模、影响大不相同。但在经历了汶川地震后,公众的问责意识越来越强。

  “公众捐钱也知道选项目、看结果。”王振耀指出,与五年前相比,此次赈灾的信息环境已完全不同,“是网络在引领着我们救灾。公众对政府、对 NGO透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一个接受了大量捐赠的机构而言,“头上都是一个堰塞湖”,王振耀认为,公益机构需要谨慎、负责地花好每一笔捐赠,接 受公众监督。

  与此前的赈灾相比,王振耀认为此次民间行动有三大特点:

  其一是迅速。如壹基金的救援联盟在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就赶到震区。王振耀分析,经历了5.12地震,四川成都已经聚集了大批NGO和公益从业人员,并有学术团队提供能力支持。再次发生灾难,这些机构积极响应,其速度远远快于大规模的政府救援行动。

  其二是专业,专业才会真正有力量。民间组织利用各自特长,有的提供专业搜救,有的提供物资运输。即便是募集救灾物资,也根据各自的特长越加细化,如考虑到千斤顶、雨鞋、创可贴等细节需求等。

  其三是理性,根据灾区需求来实施多方位的对接。王振耀举例,两天之内,多个网络公司都建立起了寻人平台,其速度和社会效果都胜于玉树地震时期。

  而公众公共参与意识的提升更是明显。“地震当天晚上,我们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全在群里面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各自都能做些什么,能提供一些什么资 源。”王振耀开玩笑说,“我问干嘛要这么紧急?你们都是政府吗?”在他看来,有强烈参与意识的公民,更应该注意善于运用理性与体制的力量构建起一个有希望 的良性社会结构。

  另一方面,王振耀提醒,各个机构当前还需要特别注意探索搭建平台。赈灾资源不能无序进入灾区,制造出不必要的麻烦。他认为应该建立一个联合协作的平台,协调不同机构的援助项目,充分实现信息的对接和共享。

  “灾区绝对不会因为志愿者太多,进去了没有事情做。”王振耀强调,志愿者救灾,关键要专业化、精细化。尤其是中长期帮助灾区重建的机构,一定要 看一看、选一选,考虑清楚自己的专长再进入。“在适当的时机将灾区需要与自己的特长联系起来,民间机构和志愿者就会在灾区大有可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