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农村资金“非农化”?
2012-06-21

如何破解农村资金“非农化”?

江苏天一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严循东

2012622来源:半月谈

当前,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社会“空心化”,也引发了农村资金“非农化”,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一方面农村生产资金短缺和农民贷款难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大量农村资金“逃离”农村,通过银行、民间高利贷、非法集资、赌博、六合彩等途径流入非农领域,造成农村躯体“贫血”和发展萎缩。

因此,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矛盾,要消除“等、靠、要”思想,把着力点放在农村本身,想办法留住农村资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留住农村资金应通过转变“四种方式”、开凿“四条通道”等措施来实现:

转变社会支农方式,开凿资金流入通道,使农村成为资金的“蓄水池”

即转变政府传统支农方式,从单一扶贫救济、撒胡椒面的方式向资金与项目并重方式转变,大力提供和扶持有市场潜力和规模效益的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提高农业投入的收益率,激活农民投资动力;转变政府推动方式,从实行单一惠农政策和农业补贴到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推动方式转变,鼓励民间资本用各种不同方式参与农村产业开发和投资创业,鼓励农民用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入股经营,或直接用资金投入,让农民资金用在当地,缓解农村资金短缺矛盾。

转变金融改革方式,开凿资金蓄积通道,使农村成为资金的“吸水器”

一是转变原有金融改革“换汤不换药”方式,无论把小额贷款公司改造为村镇银行,还是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或农业专业合作社等,都应坚守“四道底线”:即真正把农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位置;真正保证“三农”信贷资金需求;真正保证农村资金不“逃农”,真正以缩小城乡差距为己任。

二是转变原有信贷改革思维方式,在县下农村设立政策性银行直接吸纳农民资金,为农民发放贷款;并规定县域银行吸收农村资金的一定比例通过补偿方式转入政策性银行,直接用于“三农”信贷投放,使农村成为吸收资金的“天堂”。

转变农业信贷方式,开凿资金供给通道,使农村成为资金的“增值器”

即各级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激励涉农银行转变传统担保抵押信贷方式,大胆探索适合“三农”季节性、临时性、及时性、层次性等不同需求的信贷投放模式,简化程序,降低费用,优惠利率,拓宽农民信贷需求供给渠道。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引导农民生产合作,打破单一、分散的生产格局,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建立长效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提高农业投资效益,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使农业产业成为财富增值的重要途径,使农村成为农民投资置业的乐园。

转变政策催化方式,开凿资金激励通道,使农村成为资金的“孵化机”

即转变中央政府对“三农”补贴方式,从直接资金补贴到资金与农业风险保障方式并重转变,把“三农”补贴的一定比例直接用于农业产业项目投保,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把农业自然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保护农民生产利益。同时,转变各级政府原有农业信贷保障方式,各级财政相应设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和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消除涉农银行信贷风险和后顾之忧,提高信贷投放积极性,增强农村资金“造血”功能,使农村成为取之不尽的资金源泉。

转变农民理财观念,开凿资金投资通道,使农村成为资金的“藏金洞”

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农民理财观念的引导,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加大投资理财知识普及力度,增强投资风险意识,让农民实现四个自愿:一是自愿从高利诱惑中解脱出来,杜绝将资金投入非法集资、买码等冒险领域;二是自愿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将富余资金进行余缺调剂;三是自愿进行农业产业及服务项目的开发投入,扩大农业再生产;四是自愿加入农业专业公司,以资金参股,藏资于农,并分享农业产业收益。如此,则能真正留住农村资金,也才能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供需矛盾。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