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一别五十载从未曾离开
2012-02-21

  雷锋:一别五十载从未曾离开

  2012年02月21日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雷锋和战友们在学习(资料图片)

  雷锋在擦拭运输卡车(资料图片)

  十七届六中全会形成的决议中,隆重地提到一个人名,那就是雷锋。决议要求“学习雷锋常态化”。
  
  2003年近20家媒体大型调查中,雷锋入选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十大”之中,8人是鲁迅、梅兰芳等杰出文学家、艺术家,1个是科学家钱学森,还有1名普通士兵。那就是雷锋。
  
  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曾只为三人题词:白求恩、刘胡兰、雷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仅为一人题词。那就是雷锋。
  
  曾经的年代,工人有王进喜,农民有陈永贵,士兵有雷锋……而今,几乎所有人仍经常会提起,不少人仍经常在学习的,却仅剩一人。那就是雷锋。
  
  ……
  
  一切的一切,指向一个问号。
  
  为什么总是“雷锋”?
  
  这两个字魅力何在?
  
  为什么是“雷锋”?
  
  雷锋的仁爱直指人心最柔软处,被还原为“时髦青年”的他,又如此多维、可爱,而由他冠名的精神与时代同进。
  
  雷锋出生在1940年,童年时失去父母兄弟,成为孤儿。新中国成立后,雷锋得到前所未有的关爱,顺利入小学,进少先队,当机要员,到钢铁厂,参军。
  
  他的一生,得到了爱,更传递了爱。
  
  因表现优异、“节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雷锋生前即是“名人”,1960年11月,《前进报》首次发布雷锋日记。1962年8月10日,因公殉职5天前,他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雷锋的仁爱直指人心最软处。
  
  有人梳理雷锋日记,发现有100多处提到“人民”。雷锋“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对自己抠门对别人大方,攒钱捐给灾区,送给有困难的战友,时常义务劳动,在火车上帮旅客端茶送水……雷锋带来的“温暖”,简单质朴,却抵达人心。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迅即温暖全国。
  
  雷锋的形象有血有肉。
  
  在几代人的口中,他一直是“雷锋叔叔”。如同邻家大叔,可亲可近。他并不“高大全”,甚至十分普通。前年出版的《雷锋1940-1962》一书,披露了他“时髦青年”的一面。他爱照相,曾在天安门前骑摩托留影,他爱美,穿皮茄克,留过“刘海”。
  
  他爱生活,会采摘野花插在玻璃瓶里装点房间。《雷锋全集》新近上市,披露雷锋是个“文青”,写过诗歌和小说,也有过朦胧的青春情感。如此“贴地气”,不但丝毫无损他的形象,反倒赢得更多拥趸。
  
  “平凡的仁者”雷锋,他的理想、奉献,他的干一行爱一行,他的所有品质,我们都能学到。历史的启示总是穿越时空:抵达人心便是抵达久远。
  
  雷锋所以恒久远,还因为“雷锋精神”与时俱进。
  
  “雷锋”是什么?
  
  不同的年代,“雷锋精神”有不同内涵,它们顺应并推动时代。每一次学习雷锋之后,社会风气都有所好转。
  
  50年来,雷锋带来的暖流,汇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雷锋”已远远超出了个人称谓。“雷锋”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雷锋精神”。
  
  上世纪60年代,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席卷全国,“雷锋”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真善美的象征。70年代,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里唱的那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忠诚”和“爱憎分明”备受关注。
  
  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为时代推崇。90年代,雷锋精神被解释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进入新世纪,雷锋精神也被“感动中国”的平凡人物赋予新的内涵。
  
  “雷锋精神”在推动时代进步。
  
  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雷锋纪念馆馆长何朝海介绍,党中央曾号召学习雷锋三次。每一次学雷锋之后,总让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号召,到1965年掀起高潮,社会风气非常好。第二次是在十三届六中全会上,从1990年到1993年又是学雷锋高潮,社会风气有所好转。去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三次发出号召。
  
  时代造就了常谈常新的“雷锋文化”。
  
  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发出不久,《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歌问世,很快妇孺皆知。与此同时,诗人贺敬之写出长诗《雷锋之歌》。随时代更迭,越来越多的雷锋题材书籍、电影等出现。进入新世纪,雷锋的故事仍然备受关注。
  
  近年,经过加工,雷锋故事拍成了电视剧,其中“初恋”戏份成为宣传噱头。此外,青年人中刮起“复古风”,雷锋头像走上文化衫、茶杯、书包。
  
  “雷锋”在哪里?
  
  过于匆匆的脚步,时常把灵魂落在后边。在中外都出现“小悦悦事件”的时代,媒体开始了新的寻找雷锋之旅。
  
  在脚步匆匆的时代,雷锋被解构、被符号化、被调侃。与此同时,“信仰物化”、“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万象丛生。钱权交往取代了温情,“钱热得烫手,心却冰凉”。
  
  焦躁中,连学雷锋活动,一些地方也流于形式。曾经,一个敬老院,“一天迎接十几拨学雷锋的”,但很快又寂寞如常。“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
  
  焦躁中,有时学雷锋甚至要安装摄像头。突如其来的“彭宇案”、“小悦悦事件”更将“良心的底线”话题逼到公共舆论空间的中心。
  
  焦躁中,一些媒体为追求“轰动性”、“眼球效应”,大篇幅报道冷漠、阴暗,有时因偏听偏信,造成严重负面社会效应。人最可贵的便是自省,媒体也是如此。之后,媒体开始给予“寻找雷锋”更多版面、更长时间段。
  
  寻找中,我们发现,其实有太多雷锋。“小悦悦事件”中,拾荒的陈贤妹伸出援助之手。“最美妈妈”吴菊萍,一刹那间,托起年幼生命。东北汉子谢尚威,接住坠楼少年。“最美女孩”刁娜,为救受伤女孩而被汽车撞断了腿……在东北、在江浙、在中原,在祖国每片土地,都找到了“雷锋”。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坚守十年,每年都在找新的雷锋。十年,它为时代树立了新的良心群像。在大凉山深处跋涉20多年、创造邮路传奇的王顺友说,“我比不上雷锋,但我要学雷锋。”雷锋是“感动中国”者心中的标杆。
  
  因为找到“雷锋”,人心不再冰凉。
  
  “雷锋”在身边!
  
  借用罗丹谈美的话——生活从不缺少雷锋,缺少的是发现雷锋的眼睛。多少时候,我们对雷锋视而不见。雷锋会越来越多。
  
  雷锋是个体。
  
  “雷锋”这块金字招牌,被一代代“雷锋传人”擦亮。
  
  有“一抓清”之称的售货员张秉贵、为抢救落入粪池的掏粪老农而献出24岁生命的大学生张华、骑着旧自行车常年奔波于6000多户居民中间的水电维修工徐虎、让乘客如沐春风的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不同的时代,这些最为普通的人,赋予“雷锋”新的内涵。
  
  近年,“当代雷锋”鞍钢工人郭明义走进国人视野。
  
  2012年2月20日13时27分,“鞍钢郭明义”微博粉丝有5858638个。之所以一定要标明具体时间,因为每一分每一秒,他的粉丝都在增加。
  
  据记者观察,15时27分,他的粉丝增长到5863854个。两个小时增长5116个。照此速度,每过一天,他的粉丝增长6万人。
  
  微博上,他有近600万粉丝,在生活中,他有亿万拥趸。郭明义魅力何在?一言以蔽之,就因为他是“当代雷锋”。
  
  雷锋也是群像。
  
  有时,他们冠着“雷锋”二字。如,“邓州编外雷锋团”、“雷锋车队”、“学雷锋小组”等等。
  
  有时,他们是“志愿者”、“义工”。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中,数十万志愿者,奔赴救灾一线。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上,大学生们义务服务……
  
  有时,你不知道他们是谁。你只知道他们在“多背一公斤”,他们在义务支教,他们为远方孩子的午餐捐了不多却暖的钱款……
  
  他们,就是雷锋。
  
  正如郭明义的粉丝在增长,正如雷锋的原名雷正兴,新的时代,“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人日渐增多,雷锋精神方兴未艾。
  
  雷锋是一个人名,雷锋更为一个伟大精神冠名。
  
  雷锋是一座塔名,雷锋更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灯塔。
  
  再过50年,今日一些偶像或已湮灭,雷锋却一定还在。(制图:潘笑天 文:记者 陈振凯)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