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救人”为何尴尬收场
2011-12-31

  “少女救人”为何尴尬收场

  2011年12月31日      来源:新京报

  行善者未必想成为万人关注的焦点,受助者未必愿以牺牲隐私为代价获得帮助。忽略隐私和尊严保护的慈善,是对慈善的伤害。
  
  据《广州日报》报道,12月25日,在广州海珠区,一名乘坐蓝色保时捷的少女和同车男子救下了一晕倒的妇女,然而,“少女救人”却引来争议,赞美者有之,也不乏冷言冷语,这让救人少女小吴备感压力。想不到的是,那位被救妇女也悄悄寄还了她给的500元善款,称害怕家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害怕雇主因此解雇自己,所以不敢接受他人的帮助。
  
  一场本应温馨感人的“少女救人”事件,最后却以尴尬收场,施救者受到了心理打击,被救者心也不安。善行为何未能获得善意的回报,被救者为何畏惧慈善甘受贫苦?无疑值得深思。
  
  救人少女小吴的尴尬,源于被打上了“保时捷少女”、“富二代”的标签。媒体在报道她救人的情节时,突出了她的身份,“蓝色敞篷的两座保时捷跑车”、“打扮得光鲜亮丽”的描述,旁观者“看她的样子可能是一名富二代”的论断,引发了许多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从而对“少女救人”讽刺挖苦。很显然,媒体报道不注重保护施善者的隐私,尊重其意愿,对此应负很大责任。
  
  而被救妇女的躲避,同样是对自身隐私的担心。她不是不渴望获得帮助,而是对于外界的帮助有一种恐惧,认为受助就意味着被推到镁光灯下,自己的私生活会暴露得一览无余。显然,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现实中,我们看过太多对于受助者隐私被有意无意的挖掘与渲染,看过太多受助者被推上前台,成了慈善的“道具”。
  
  一直以来,在不少人的思维里,弘扬善行,却没有保护好救助者和受助者,甚至认为暴露弱者的苦难才能获得更多同情与帮助,因此,无论是行善者还是受助者,他们的隐私和尊严往往被忽略了。可“少女救人”的结局告诉我们,这是怎样的思维谬误。行善者未必想成为万人关注的焦点,受助者未必愿意以牺牲隐私为代价,获得帮助。
  
  尤其对那些急需帮助的弱者而言,往往越是贫穷、孤独的人,越是有着最敏感的心灵,最脆弱也最强烈的自尊,所以他们渴望温暖,更渴望尊严。真正的慈善,需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尊重受助者的意愿,小心翼翼地去保护受助者的私生活。
  
  忽略隐私和尊严保护的慈善,这其实是对慈善严厉的伤害。虽然这样的慈善模式能催下公众同情的眼泪,结果会让像广州被救妇女那样的弱者,对慈善避而远之。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平静地生活,没有人会习惯自己的隐私沦为他人谈论的题材,所以,对于弱者,不仅需要爱,更需要细细斟酌,如何去爱。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