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艾滋常识破除传言恐慌
2011-11-30

  了解艾滋常识 破除传言恐慌

  2011年11月30日    来源:公益时报网 作者:牛宏超 陈江宏

  事件背景>>>
  
  临近12月1日,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即将到来,关于艾滋病的谣言再起。
  
  “最近不要在外面吃拉面,尤其是烧烤和凉拌,一伙感染艾滋病的人,在全国部分城市用自己的血,滴到食物里,事情已被证实,已有人感染,看到后发给朋友和家人。”当这样的信息在手机上、微博上传播时,增加了不明真相的公众的恐慌。此时,距离中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已过去16年的时间,但很多常识性知识,依旧被大众接受知晓的太少太少。
  
  谣言何以会如此盛行,在公众的常识里还缺少什么,什么是高危行为?大众该如何保护自己,普通人是否有检测的必要?本期访谈,试图就这些问题追访真相。
  
  艾滋传言 多不可信
  
  《公益时报》:刚才提到的那个把血滴到食品里传播艾滋病的传言,肯定是假的吧?
  
  冯育基:有没有人做这件事情,把他带有艾滋病的血液滴到饭菜或烧烤里面,我不能妄加断论。但即使有人这么做,这种方式也不会传播艾滋病,因为艾滋病病毒非常脆弱,如果经过拉面高温和烧烤这样的高温之后,完全不会传播艾滋病。
  
  《公益时报》:事实上,艾滋病病毒在脱离人体5分钟左右就会死亡掉,是这样的吗?
  
  冯育基:对。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像游泳池会有消毒剂,它存活的时间会更短。其实艾滋病的传播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首先它需要有感染艾滋病的人,需要有合适的渠道,并且有足量的、有活性的艾滋病毒进入到未感染者的人体之内。这样的条件下,在一般日常生活的交往中,比如游泳,一起泡澡,艾滋病毒从感染者的身体出来,经过很大范围的稀释,再进入到未感染者体内基本是不可能的。
  
  乌辛堃:类似的情况美国也有,叫做都市传言。有一年万圣节,有都市传言说有人在苹果里面放了针跟刀片。结果影响到美国的很多地方都立法,要求万圣节当天,孩子去讨糖果,一定要在学校等安全环境中才可以,但事实上,传言中的事情从来没发生过。
  
  传言的起源就好像电脑病毒一样。为什么人要做电脑病毒?是好玩,或者是一种破坏的心情。刚才所说那些例子本身是完全没有证据的,首先没办法证明它真实,再用科学眼光分析它,就知道根本不存在。中国现在还充满很多都市传言,在国外我们已经习惯,就好像我们常遇到电脑病毒,就得防病毒。你马上会想,到底有没有可能,或者有没有人捉弄我们、捉弄大众。最惨的是大家都以为它是个真事时,会一传十、十传百,这样就好像电脑病毒,其实电脑病毒的破坏性不一定是病毒本身,而是它的传播性。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不去做这个传播,不然是中了圈套。
  
  高危行为最怕“你够毒 我够惨”
  
  《公益时报》:有一个真实的事件:湖北一位先生,发生一次高危行为以后,担心自己会染上艾滋病,在半年里面做了三十次的艾滋病检查。那么,什么算是高危行为,他这样的检查有没有必要?
  
  乌辛堃:母婴传播不是高危行为,当我们谈到所谓高危行为,只是说艾滋病传染的三个渠道,而影响到人家对这个问题一知半解。
  
  谈到高危行为,我只有六个字,把这六个字背熟了也就知道定律是什么。这六个字就是:“你够毒、我够惨”。首先你要是感染者,你不是感染者不可能传染病给我;第二你是感染者还有够足量的疾病,才可以传染。假如你的疾病量、毒量不够,就传染不了给我。我够惨是什么意思,第一是我一定身上有破口,让你的疾病可以进入到破口里面。还有一个意思,是我的抗病毒能力非常低。因为就算你接触到艾滋病,如果你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人,很大的可能是把它抵抗出去的。
  
  所以“你不够毒,我不够惨”的情况下,是根本传染不了艾滋病的。
  
  回到刚才的问题,假如有人半年里做三十次检查,这个人的情况很简单,国外有一个名词叫做疾病综合症。我怀疑得了什么病,的确身上会出现红斑、低烧、头晕、拉肚子,其实疾病综合症目前来说,我们都感觉到是因为那些人心里有压力,感觉自己有病,影响到他的身体就会有相应的反应。
  
  医护人员歧视 源自对其保护不够
  
  《公益时报》:在了解了艾滋常识后,人们依然对艾滋病人充满了歧视,其中,是不是来自医疗界的歧视更多?
  
  冯育基:我对大家一般情况下讲的医务人员的歧视,有稍微不同的看法。作为一个艾滋病的病人,他最需要医护人员,谁跟他接触最多,是医护人员。
  
  在他周围所有跟他日常接触的人里面,谁的感染几率最大,应该是医护人员。所以,所谓的医护人员的歧视最严重,我想更多的是从他能更大程度的影响艾滋病人的护理,或者是一个治疗的问题。所以我对于歧视是这样看的,医护人员的歧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些歧视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医护人员会这样的歧视,我们如何解决这个歧视,我觉得是需要更深刻的反省和讨论,而不是简单的讲医护人员的歧视是不道德的。
  
  我前几天听到这样一个信息:一个小孩的心脏需要做手术,他是母婴传播的一个艾滋病患者,因为在本地找不到医生做,所以千里迢迢找到另一家相对有好医生的医院去做手术。但在做手术的过程中,麻醉师不小心把自己的手指扎破了。
  
  现在造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接受这个艾滋病病人治疗的医院,从本身来讲它没有更多的益处,完全是义务、爱心做这个事情,但是对医院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比如说其他病人,知道这个医生被艾滋病患者的针扎过,还会不会让他来做手术;第二,医院损失很大,其他病人听说病房住了一个艾滋病小孩,纷纷要求转院;第三,这位医生是不是感染了艾滋病,还需要日后才能确定。因此,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医护人员的歧视来自于现有对医生的保护不够,我个人是比较反对从道德层面上来谴责医生。
  
  乌辛堃:在国外,我自己有个医生,他就是艾滋病的感染者。我无所谓,我还会去看他。因为我们了解到这是不会传染的,所以完全不紧张。国内的情况,刚才冯老师说得也很对,的确在机制上缺少给大家很好的保护,我们没有提供优质的环境给医疗人员,其他的歧视,刚才说这个责任是不是完全在医疗人员身上。发生在尤其是权利不平等的情况,一个是病人,一个是医生,谁应该负责任,我觉得这点是需要考虑的。
  
  普通人也要去检测?
  
  《公益时报》:在艾滋领域,有一个原则: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也需要去检测?
  
  冯育基:这里面涉及到刚才已经触及的问题:什么叫普通人,什么叫高危人群。所谓的高危人群,并不是一个阴暗的躺在某一个地方的人群,他是一个社会很紧密的人,他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是普通人群的一个横截面。他唯一不同的,就是他的某些行为和某些取向跟普通人不一样。如果以这个角度来看,所有的人都是高危人群,所有的人都是普通人。
  
  所以,我同意所有的人在某种情况下都应该去做个检测。目前,中国艾滋病报告的传播途径中性传播已成为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什么是高危行为,其实任何性行为都是高危行为。而一个成年人,不管他是同性的、异性的,只是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性行为感染的几率不一样而已。如果夫妻双方都是艾滋病阴性的,并且没有在外面有更多所谓高危行为的情况下,可以不做,但首先要确认双方都是阴性的。从我的概念来讲,明确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并且了解到对方是一个什么状况,这是保护自己非常基本的一个常识和一个行为。大家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是因为某种概率上的一种推算,但每个人都是有可能被传染,所以不存在所谓的普通人群。
  
  《公益时报》:我知道乌辛堃在做“优质快检”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在你那里检测成为阳性,会不会有过激反应,或者报复社会?
  
  乌辛堃:扪心自问,如果我感染了一个不好的艾滋病,或者是乙肝,我会不会故意去传给别人?由此你可以推广出来,是不是他们感染了就会恶意传播。我不能讲没见过这样的人,但在这几年发现的成千上万艾滋病阳性感染者中,这样的行为是微乎其微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我们通过检测,找到了这些人后,他们都获得了很好的服务,获得了很好的治疗,降低了他们病毒载量,降低了他们危险行为之后,他们传给别人的几率会小很多。如果我们考虑到检测的益处和坏处后,益处就远远大于可能带来的负面的东西。而且这些负面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好的关怀,通过一个好的干预,通过一个好的咨询把它降得最低。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冯育基:我个人认为非常重要的两点,第一,消除艾滋歧视,不只是医务人员,是所有的人对艾滋病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消除歧视,同时对于所谓的高危人群,所谓的只有特定人群才能得艾滋病,离我很远的这种理念,必须要破除。第二点更重要,要把艾滋病常规化。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可防、可治,并且治疗后能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而不是在每一次说到艾滋病,就是哀乐响起一个骷髅出现,这不是艾滋病的现状。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