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良心”需要制度支撑
2011-07-29

 “城市的良心”需要制度支撑

 2011年07月29日 来源:千龙网 作者:陈仁泽

  “城市看海”,成了今夏网络流行语。7月26日,“海景”再现:暴雨造成石家庄、郑州等多个城市内涝。住建部调查显示,2008年—2010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
  
  客观看来,这与极端天气增多、城市排水管网标准明显偏低有关。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我国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排水沟渠、管网、泵站等规划不尽合理,排水体系不科学,规模偏小。目前,省会以上城市的排水标准一般只有一年一遇到两年一遇,其它城市的排水标准更低。
  
  与“地下的欠账”相对的,是“地上的增长”。近年来,城市发展快马加鞭,投入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楼越修越高、路越修越宽、广场越修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内涝显然难以仅仅归结为“技术”问题。
  
  很多城市也在努力解决这一顽疾。然而,积水点改造、管网更新等,却成效有限。如郑州,去年该市市长曾因内涝问题公开道歉,之后开展了积水点改造工程。今夏的大雨中,已改造完工的积水点却仍难以承受大雨的袭击。
  
  对于城市的“血管”,采用“打补丁”的方式,“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难以见效。对于城市内涝,需要超越一时效果、短期责任,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强化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进行更长期的规划、承担更长远的责任。
  
  另一方面,城市内涝是“系统性疾病”,涉及规划、交通、水利、气象等诸多部门。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才能形成合力。而要把排水蓄水结合起来,要有更多的资金、技术投入,同样离不开具体执行部门的通力协作。这些,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观念问题、制度问题。
  
  值得深思的是武汉的做法。21日,该市纪委发出通报,对主要责任人进行问责:市水务局长被行政警告,副局长被免职。
  
  这样的问责,某种程度上抓住了城市内涝的症结。地下建设滞后,归根结底还在于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如果更关注任期内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更在乎能带来升迁的经济发展数据大幅增长,对于看不见的“隐形工程”,自然难以“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大力解决”。
  
  在破解城市内涝顽疾的道路上,或许最缺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那颗为城市繁荣、民众福祉深谋远虑的责任心。政绩观的转变,同样需要制度推动,改变唯GDP的考核方式,让做好地下管网这样的“隐形工程”变成“显性政绩”,才能给城市管理者的政绩冲动找到合理的出口。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100多年后的今天,雨果的这句名言仍有着现实的意义。经过暴雨洗礼,各地可能会掀起地下管网改造热潮。但是,只有本着“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观念,本着对公众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才能从小打小敲走向标本兼治,真正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