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学生安全彰显伦理正义
2008-06-28
  教育部一提出将保护学生安全纳入师德规范这一修订,网友们立马炸开了锅。短短几个小时,某论坛的回帖多达两万多条。

赞同者不少,认为保护学生安全是教师的天职;同时,反对的声音也很多,部分网友质疑教育部的这一做法本末倒置,许多自称是教师的网友也趁着这个机会说出了压抑已久的不满与烦恼(据6月27日《新快报》)。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行业行为规范,无疑是用来约束师德师行的。既然它是一种制度性的规范,就必须存在所有制度普遍具有的三项特有功能:一是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刚性的规范和约束功能;二是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三是对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力量具有协调和整合功能。实现上述基本功能,客观上要求制度规范的安排与设计,要依据和符合社会的价值理想和伦理追求,要存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等制度中的伦理原则和价值判断。同时,也需要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制度规范的正当、合理与否进行伦理评价和道德批判,以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因此,人们对于教师要“保护学生安全”所引发的种种争议也是正常的。但是,这争议那分歧,教师也可以不崇高,但其言行决不能与伦理相悖,这是基本的底线,决不能被突破。
  
  制度规范与伦理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制度规范若要获得大多数社会成员价值观念上的认可和行动上的支持,得以有效实施,首先必须要符合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要求,合乎某种特定的伦理原则和价值理念,蕴涵一定的道德目标和价值指向。因此说,教育部将教师“保护学生安全”写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正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尤其是在当前人际冷漠与对立日益成为社会通病的背景下,要求教师“保护学生安全”,符合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愿望与期盼,彰显出了社会伦理正义。
  
  制度规范作为一种使社会运行秩序化的机制,是建立在某种特定的价值取向文化心理之上的。制度规范的安排和制定都要以一定的伦理精神为价值先导,接受伦理理念的支配和约束。所以,任何一种基本的制度性架构,都要符合人们自然而然生成的情感和价值观。其实,教师“保护学生安全”并不是就简单地等于在危机时刻用教师的“命”去换取学生的“命”,还包括平时大量的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健康权等,更是一种构建诚心与爱心的载体。退一步说,即使是用教师的“命”去换学生的“命”,其价值也远远高于个体弱小生命得以存续的价值,因为它所释放出来的是人间浓浓的温情与社会的无私博爱。
  
  由此联想到,上个世纪80年代,媒体曾为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跳下粪坑救老农民而溺死的事情展开的热烈讨论:一个是风蚀残年的老农民,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学生,张华的行为到底值不值?其实,这原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问题。一个人被爱心所激发出来的行为,是无法衡量其价值的。为了挽救一个也许被很多人认为卑贱的生命而失去一个“高贵”的生命,这个简单的加减法算式表面上看似极不对称,但是因为救人之举而在全社会弘扬了见义勇为精神,诠释了人类之大爱,这个价值何物可以等同呢?惟有这样英勇壮举越来越多,类似社会上时常出现的那种见到有人落水,围观者如堵,却无一个人跳下水去救人的冷漠麻木现象才会越来越少,和谐社会才不是梦。
  
  更重要的还在于,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保护,是教师的本能,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是学生的影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并非是简单的学业之道,解题之技巧,还应该包括为人处事之道,所以教师才有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而育人又是身教胜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如果老师都像“范跑跑”,平生好比鸟宿林,大难临头各自飞,遇难时自己比谁跑得都快,不仅使平时所有的言教显得十分苍白,而且也极大地亵渎了师德,是对学生心灵的巨大打击和摧残,对于“范跑跑”的后遗症不可低估。
  
  正义是社会制度规范的首要价值。其实,造成社会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个人的品德修养,而是制度规范本身的正当性发生了问题,并引起了社会成员的怀疑和否定。将教师要“保护学生安全”就是社会伦理正义的回归,尽管它仅仅是个开始,但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德接力传承,不断发扬光大,诚心与爱心必将成为人际关系的主旋律,人们还何愁不见“人和”景象呢?

来源:红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