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受无心 胜过 恩公心理
2010-02-26

2010-02-25 07:28:00 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哈尔滨)

今年春晚节目评选接近倒计时,本山大叔的《捐款》是否卫冕“小品王”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除了小品的“笑果”之外,坊间的话题还包括对小品台词、桥段大醇小疵的评说。尤其是小品矮化了那位自食其力培养孩子上大学的母亲,拔高了施舍者的形象,让观众们感到别扭。由此,笔者不禁联想到两个有关捐款或感恩的真实故事:

故事一:在湖北省襄樊市,李冬梅的家是典型的城市赤贫家庭,大儿子因无钱上大学而自杀,丈夫因此精神错乱,小儿子汪志鹏在南京理工大学读书。2007年,上大二的汪志鹏意外成为一起全国热点新闻的主角之一。彼时,襄樊几位女企业家宣布,放弃对汪志鹏在内的几名贫困大学生的资助,理由是他们不懂感恩。

在当时被认定为“不懂感恩”的学生中,汪志鹏也许是表现得最糟糕的。因为在捐赠仪式上,当主持人点到他的名字,并让他上台发表受助感言时,在众目睽睽之下,汪志鹏猛地站起来,又猛地坐了下去。事后,李冬梅才知道,儿子当时起身太猛,裤裆爆线了。那条裤子是汪志鹏和自己的兄姐一共穿了7年的……

故事二:郑光奇是一个广西农民,2008年6月初的一天,特大山洪爆发,郑光奇在村小学里当教师的儿子为抢救被山洪冲走的学生,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那个被洪水冲走的孩子得救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个被郑光奇儿子救起来的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来看望老人。孩子父母久久叩门,老人就是不让他们进屋,孩子父母在老人门前跪下说:“这孩子就是您的儿子。我们都是您的亲人。”可是,屋里传来郑光奇老人的声音:“你带着孩子快走吧,我不想见到你们。”孩子和父母无奈走后,郑光奇对别人解释:“不要让孩子来认我们做父母了。一个小小的孩子,别让他的心里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

人们永远对捐助者心存谢意与敬意,然而,同时也要看到,很多受助者虽然穷困,但并不潦倒,其人格和尊严需要更体贴的呵护。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但是相比之下中国古人说的“施受无心”更加合理。帮助他人善莫大焉,然而“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施善本身就是美好的心灵体验,如果非要让受助者登门千恩万谢、感激涕零,施者摆出一副“恩公”的架势来,势必贬损了自己的爱心与真诚。

小品中小沈阳担纲的《刨根问底》栏目组让受捐助的单亲母亲前来拜访,就这种形式来说,显然也有失专业水准,慈善并不适宜于施者和受者面对面地开展,而应该通过慈善机构来进行,因为第三方能更好地跟踪问效。上述第一个故事中,主办方热热闹闹搞个捐助仪式让贫困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说自己的窘境、表表自己的感恩之情,虽然满足了公众好奇的心理,但是对于受助者来说,心灵已然受伤。又比如,骨髓捐献过程有一个供者和患者之间至少应当保证移植一年内不见面的原则,目的是为了保护供患双方的隐私和权益,尤其是避免对双方的生活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这一国际惯例是科学的、人道的,值得借鉴。

20年前,由希望工程资助的第一名学生——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小学学生张胜利,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当乡村教师,他用行动报答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社会。这样的知恩图报更有质量、有高度、有境界。

来源:网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