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福音还是灾星
2008-11-18

2008/10/18 16:33:02 来源:南方网 作者:王莹

科技并不都是好的,被微波炉污染的人,被电器污染的人们。

奥一网 你驾车疾驰在双车道的高速公路上,突然一辆卡车与你并肩疾驰,碰撞预警系统开始发出“嘀嘀”的有节奏提醒信号,你赶紧刹车,这时,传来电子播音员的声音:“以下是来自互联网的新消息。”当你努力在车上的液晶计算机屏幕上寻找新闻标题时,手机响了,然后,更多的互联网新闻到达。另一个声音向你提问:“如果你的汽车1公升汽油可以走12公里,为了自驾游96公里,将需要多少公升汽油?”当你还在沉思这一数学问题时,导航系统发出指令:前方左拐,一个指示箭头出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结果,你错过了转弯……

好在上述这种混乱的情况,目前仅仅出现在美国欧克里奇的国家实验室里。一辆被高科技全副武装的汽车,在信息堆积情况下,带给驾驶者便是这样一种匆忙的局面。实验室结果表明,驾驶者们或者忙晕了头而转错了弯,或者没有接电话,另一些则没有理会互联网,甚至根本记不清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什么。

工业革命300年后,人类进入机械时代,科技不间断地以几何倍增的加速度改变着我们生活,实现着“地球村”的创造。但在高科技给从茹毛饮血蒙昧时代走来的我们带来颠覆性改变的同时,人类在科技领域一次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荒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威胁……科技是人类和地球的福音,会否也是人类和地球的灾星?

机器一思考,人类就退化?

有关机器人的各种技术进步,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令人着迷的内容,人类寄望于创造出一种由机器控制,却又能够完全服务并且代替自己某些功能的“钢铁”同类。这种与生俱来的创造者的优越性,使得那台名为“深蓝”的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冠军这一结果让全世界大惊失色:我们创造出了一种优于人类的物种吗?

电影《机器公敌》中那群“叛变”的机器人,便是人类对于这种恐慌的最佳诠释,好在导演安排了一个具有人类感情思维的机器人,而最终结果似乎拯救人类的还是机器人。除了这种对物种征服的担忧,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是,高科技创造出的各种功能强大的机器,正在使我们最初的本能与这些技术实现着此消彼长的退化。

在电脑出现之前,各种繁复的数学题,曾经是小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今有了如此强大的计算机,手工计算功能已经可以直接跳过。有同样遭遇的还有文字的书写。在电脑普及之前,3000个生词的掌握量是至少和必须的,而在键盘时代,我们经常会忘记某些汉字的写法,因为只要敲出一个拼音字母,这些汉字就会自动跳出屏幕,供你选择。在电脑已经和大米一样占据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时代,有关独立的思考、工作等已经渐渐被这项技术代替。有了谷歌、百度,我们只要按动鼠标,便能够查找到此前需要去翻阅大量图书资料才可以获取的信息。而在跳过这些步骤的同时,科学家也开始担心,人类最基本的筛选、思考和判断能力,正在逐步退化。

而类似洗碗机、洗衣机、自动挡汽车等种种微观科技的应用,在将人类双手解放出来的同时,也开始引发这些我们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会不会在某一天消失的恐慌。高科技创造出越来越功能强大的机器,而每一种机器的诞生,其目的都是为了取代原本应该由人类自己承担的某项工作或者技能。当有一天,我们发现除了运行机器,自己的存在对世界运转几乎不再有其他意义,人类开始成为懒惰和无能的代名词,甚至这些冰冷的机器也开始和我们具有同样的思考能力,那时再反思人类存在的意义,重新寄望人类自身的进化,会不会为时已晚呢?我们的秩序哪里去了?

“人”与“非人”,全球大争论

对于无所不能的机器快速进化带给人类的自然恐慌,我们还可以将之看作一种“杞人忧天”的忧虑。对于高科技应用在武器之上,引发人类对战争技术的争议,而克隆和基因技术的发展,已经将这种对科技的畏惧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眼前。

中国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拔根汗毛,便可以变出很多猴子猴孙,在克隆技术时代,这种科幻景象完全成为可能。实验室中的克隆技术,曾经让人类狂热欣喜,如果我们掌握了能够复制物种的技术,人类是不是就真的能够扮演“上帝”的角色?不过,伴随第一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克隆人,这种丧失道德伦理的事情似乎正向人类款款走来。人类将不得不面对克隆技术所带来的“人类道德伦理的挑战”:街头走着的和我们一样的生物,也许是某种在实验内靠DNA制造出来的“非人”。“人”与“非人”的界限上升到全球科学界的大争论,以至于一些国家不得不立法,禁止克隆技术用于人自身。而比克隆人本身更为严峻的是,我们是克隆100个希特勒还是克隆1000个爱因斯坦?

与克隆技术同样引发人类伦理大讨论的,还有基因变革。1972年,人类跨过了转基因技术的门坎,地点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它释放了一种几乎无限的可能性:按照人类需求,将不同物种的基因混合起来,创造自然界没有的新物种。基因技术一出世,立刻就被运用到农业科技中,但这一改变自然界物种法则的行为,随即引发了对于转基因物种的抵制风波。在众多以转基因为主题的科幻小说里,这项技术更多是以破坏者的形象出现。在科幻小说《永生粮》中,别利亚耶夫笔下的科学家布罗依尔培养出一种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空气中获得养分,自身不断膨胀,并且可以直接食用,成为“永生粮”。然而,这种“永生粮”不仅没有解决饥饿问题,反而导致农民破产,加重了经济危机。最后,夏天来临,适宜的温度又使“永生粮”飞速滋生,覆盖了一片又一片土地,成为人造灾难。

人类毕竟不是上帝,拥有决定物种的权利将把我们的未来带到何方?对于未知领域的不确定性,让我们在高科技创造新物种的可能下,需要放缓脚步后,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最大的垃圾制造商?

除了对失去世界主宰权的恐惧和拥有改变物种能力后的不知所措,有关高科技的负面影响更迫在眉睫的是“垃圾制造”。

现代化一直是各国追求的梦想,科学的发展更让各国加快了追赶的步伐。现代化带来的城市化造成了森林不断减少,水资源严重匮乏,能源危机频频出现,环境污染日益突出,这些累积的问题成为一笔越来越大的“生态赤字”。生态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正是生态赤字最严重的地区。

仅仅考虑一项汽车技术,对全球汽油的消耗量已经超过了1/3.而目前,全世界的汽车保有总量已超过6亿辆,每千人拥有汽车110辆,并且汽车保有量还在以每年3000万辆的速度增长,预测到2010年全球汽车数量将增到10亿辆。

这些四轮的铁皮机器,已经成为人类空气的最大杀手,经由包括汽车尾气、空调氟利昂等垃圾气体的排放,保护地球的臭氧层被撕裂的伤口正在越来越大。

科学家们发现,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

此外,由于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森林被过度砍伐,全球许多地方水旱灾害严重、风沙肆虐。世界上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环境难民”现已达到2500万人。专家估计,现在全世界有5万-6万种植物挣扎在灭绝的边缘。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在享受着高科技的同时,也在和高科技争夺着生存空间,而这种斗争随着科技扩张的脚步,终将变成一场势均力敌的现代战争。

来源:奥一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