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向世界传递了什么?
2008-08-30

  我更倾心于如下“金牌”:中国成为最长寿国家;中国青年最具活力,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中国人用于旅游、休闲的时间最多,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中国的公共体育设施密度最大;中国的群众体育活动最丰富,也最有创造性……

  “如果我们变得强大,我们就会被人喜欢”的观点过于简单了。在本届比赛中,我们会发现,其实真的有很多可以让世界深刻记住的“标签”:中国人的好客,中国人的宽容,中国人的人情味,以及中国的“梦之队”,还有姚明这样优秀、厚道的运动员。

  奥运在增进了解的同时,也给中国的对外宣传及国际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以更柔软的方式触动人心,以更深邃的文化吸引眼球,以更广泛的沟通化解敌意,以更本真的气度赢得世界的尊重。

  北京奥运以近乎完美的姿态留给了世人难忘的背影,无论是中国军团的51枚金牌、100枚奖牌,还是东道主高效、周到的组织,抑或是国人热情、宽容的表现,都折射出中国过去7年的巨大变化,也反映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长足进步。

  1,奥运得益于30年改革

  尽管在我们夺得金牌总数第一的同时,仍有很多遗憾,但国人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毕竟,与我们自身相比,中国体育的进步是明显的,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进步了,就是进步了,无需重点进行自我批评,那样会给人自卑的感觉。

  我们常讲对人要宽容,但如果我们对自己都不能宽容,都在忽视98%的精彩,而斤斤计较于2%的遗憾和不足,就真的心理有问题了。其实,站在世界的角度上,许多国家对中国的表现可以说是羡慕的不得了,恨不得也有像中国跳水、举重、体操、射击、乒乓球和羽毛球这样的“梦之队”,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如果说中国六大“梦之队”的表现,体现出传统优势项目的底蕴的话,那么中国在击剑、射箭、赛艇等项目的突破,就更是反映出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性。

  多少有些巧合的是,2001年,既是中国申奥成功的一年,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年。而这两件事情的联系,在本届奥运会体现得十分明显。在诸多项目成绩提高的背后,其实隐含着的是中国经济和科技水平提升所带来的“红利”。中国准备奥运的7年,也是加入世贸组织的7年,其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而科技水平也在踏踏实实地提高着,表现在体育比赛中,就是从运动器械到训练手段,都有着科技含量,这一点在此番游泳项目的进步就表现得很明显。

  这7年,也是中国更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化进程的7年。作为全球化的礼物,人才交流变得日益顺畅了,无论是中国运动员走出去学习和以赛代练,还是将优秀的外籍教练请进来,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体育的水准。本届奥运会,我们在击剑、射箭、赛艇、游泳等项目上取得的突破就很能说明问题。

  不仅如此,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还极大地方便了中国对世界竞技体育发展动向的把握,也丰富了对主要对手的了解,利于备战,也利于学习。当然了,这个“对流”也是双向的,我们更加了解别人,别人也更加了解我们,而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世界体育水平的提高。人们注意到,在奥运会上,无论是中国运动员,还是外国运动员获得好成绩,都受到了对手的祝福和肯定,这其中的敬意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没有高峰,你就无处攀缘。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化进程也带来了运动思维的变化。这种变化,既体现在训练思想的“见贤思齐”,也体现在运动心理的日益成熟。在本届奥运会上,人们注意到许多中国年轻运动员都表现出大将风度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而这多多少少都与他们更能接受新事物,更能心平气和地看待成败有关。除了个别运动队,大多数中国运动队和运动员都越发少见患得患失的心理症结,个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潜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而把握机会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2,国人学会了宽容

  与此相关的,便是看待失败的态度变得积极和从容了。从杜丽的先失首金后得金牌的戏剧性表现即可看出,不仅她本人能够很快地从失败阴影中走出,而且舆论、观众及射击队上下,都给予了她很大的精神支持,也正是这种对人对己的宽容,才成就了杜丽的“逆转”,也使得许多年轻运动员都能放开手脚,超水平发挥。

  而这种对本国运动员失败乃至失常表现的宽容(除了对极个别不争气的运动队的愤懑),对外国运动员失误的同情,都表现出中国社会的宽容与大度。而这种和谐的氛围,不仅有利于运动员发挥水平,也给看奥运、看中国的人们以深刻的印象。

  这也确实是让世界看到更真实,更有经济活力,也具文化底蕴的中国的绝佳机会。许多来北京观赛的外国朋友,都有着双重目的:看球与旅游。而令他们惊奇的是,无论是建筑还是商业,抑或是民众的生活水平,都与西方国家没有很大差别,西方有的,“这里也都有”,有人不禁感叹“这里是北京吗”。

  同样令人感慨的,是北京的包容性,用外国朋友的话说,就是“融合”。与上个世纪不同的是,如今在北京,你可以找到各个国家的日用品和食物乃至奢侈品,你会深刻地感受到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味道。北京乃至中国,在吸收各国“精华”的同时,仍然有效地保持和发展了自身的文化特点,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特别的地方,也使中国显得那样与众不同。

  这其实便是对中国很好的免费宣传,是对中国形象的最自然的包装。我们不能奢望一次奥运便能改变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所有不良看法,但至少,它在增进了解的同时,也给中国的对外宣传及国际交流提供非常好的思路:以更柔软的方式触动人心,以更深邃的文化吸引眼球,以更广泛的沟通化解敌意,以更本真的气度赢得世界的尊重。

  3,“健身型社会”

  奥运留下的还不止这些。从保持国家竞争力的角度看,它还将成为缔造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健身型社会”的难得机会。正如许多媒体所指出的那样,北京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点燃了更多人的运动激情,同时也凸显了我们在全民体育发展上的广阔空间。

  在谈到我们的综合国力的问题时,不能忽视的,是国人的健康水平与幸福指数。前者事关工作效率与创造力,后者则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这一切,都与体育运动和健康的娱乐方式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与51枚金牌相比,能有越来越多的国民拿到健身金牌(也即身心状态达到最佳),也许更令人惊喜。而相应的,我更倾心于如下“金牌”:中国成为最长寿国家;中国青年最具活力,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中国人用于旅游、休闲的时间最多,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中国的公共体育设施密度最大;中国的群众体育活动最丰富,也最有创造性……

  这也为各级政府留下了很大的施政空间:无论北京,还是各地政府,都有必要借奥运之风,推动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此,需要在交通、商服、体育设施建设、社区体育土壤培植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与全运会和城运会并行,也不妨多些城市及省际的体育健身指数的比拼,如居民平均寿命,居民平均健身时间,居民幸福感,公共体育设施密度等等。而在竞技体育之外,也可参照德国“夺标”式的群众体育的趣味性的比赛模式,多组织一些有趣、但也不失激烈性的有创造性的赛事,在城市之间,乃至社区之间。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全民体育的热情,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可融入商业因子,可谓一举多得。

  4,我们向世界传递什么?

  在研究美国等大国崛起以及保持强势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这些国家都非常善于向世界兜售自己的产品以及文化。前者增强了彼此的物质联系,而后者则增强了双方的心理联系。

  对于中国来说,向世界“兜售”我们的精彩,也是走向强大以及日后保持稳定上升势头的关键所在。

  喜好则是友好的窃贼。在公关界人士看来,中国在国外给人的印象不是非常统一的,不像人们一提起法国人就会想起他们的生活品位,一谈起德国人就会想到他们的严谨,一讲到日本就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学习力。尽管近年来中国人已越发注意包装自我,但现有的“对外包装还只是在各自为战,缺乏一种整体的包装策划。其实世界上的国家很少通过政府出面到国外去进行大型的公关宣传活动,但是他们懂得制造一个统一的概念,然后利用自己的成功企业和那些与国外接触比较多的企业来宣传自己,最后在整个世界形成一种对这个国家特点的共识。”

  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亲眼看看中国的变化,和他们脑海中的习惯思维作比较,或许他们才会真正理解中国,热爱中国。而在回国后,也会传播一些更趋真实和感性的中国形象给身边人。而对于那些没有条件来中国的外国人,则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媒体的对外宣传能量,以更感性和亲切的文字和画面,逐渐走近他们的身边,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的气息。在这方面,奥运应该是一个有力的开始。

  应该说,中国有太多令人喜爱和尊重的地方,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优点恰当地表现出来。相比之下,“如果我们变得强大,我们就会被人喜欢”的观点就显得过于简单了。在本届比赛中,我们会发现,其实真的有很多可以让世界深刻记住的“标签”:中国人的好客,中国人的宽容,中国人的人情味,以及中国的“梦之队”,还有姚明这样优秀、厚道的运动员。

  这也正是“短缺效应”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这一方面表现在中国所独有的优势方面,比如巨大的市场,丰富的资源,文化的遗产,以及人口众多在互联网和消费等方面占有的优势。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的文化潜能。

  值得自豪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不仅具有短缺效应,而且有着深远的感召力,对于全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情感消费和尊敬度提升很有帮助。而丰富的事物,也需要精心的包装和有效的兜售。值得社会各界反思的是,在当今世界上,我们有多少事物可以像麦当劳、可口可乐、好莱坞、法国红酒、俄罗斯芭蕾舞那样流行,那样深入人心?

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