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片衰 不是唱出来的
2008-07-30
    最近,国产大片《赤壁》的上映又在舆论中引起一片哗然,无数口水倾泻向吴宇森和他的最烧钱国产大片。就在这时,一个叫张结海的人在某报发表了评论,《别老是唱衰国产商业大片》。

    对《赤壁》我没有多少发言权,因为到现在还没看,知道的星星点点,都是网上看到的。从2002年以后,我有两件事一直坚持得不错,第一件就是决不腆脸看中国足球,第二件就是尽量不看国产大片。第一件事从感情上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第二件事从智力上有效地保护了自己,两件事都是足令我自豪的事情。

    但是,我也承认,相对于对中国足球的决绝而言,对中国大片的“抵制”我做得并不彻底,只能做到不跟风花大头钱到电影院看,但档期过后,碰到便宜的DVD,总是不免手痒,捎上一两张回家。结果看过之后,每每恨得抓墙,最后闹得只减少了经济损失,却没能保住智力不被恶俗羞辱。

    但这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我对国产大片还是有些直观认识的。这种直观认识也很重要,至少如果有人跳出来呼吁不要唱衰国产大片的时候,我不会被他轻易蒙蔽。因为我知道国产大片的衰不是唱出来的。

    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被人唱衰的。虽然古语有“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的说法,但那其实也是做贼心虚终成隐患,所谓无疾,只是无迹而已,终究是自己觉得该死才惶惶终日,最后郁郁而死的。若问心无愧,走得正,行得端,自当众人誉之不加劝,举世毁之不加沮,哪里会被口水淹死?

    所以唱不唱衰大片实在是杞人之忧,真正有前途的大片是不会被唱衰的,毫无前途的大片在震耳欲聋的万寿无疆声中一样会衰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之,患其不能也。”对大片何尝不是如此:不用担心被大家唱衰,自己努力找到不衰的基础才是硬道理。

    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影评人,应该站出来呼吁大片振作起来,不要这样屡屡衰下去,而不是站出来护在气喘吁吁的大片面前,对着唱衰大片的群众大喊:不要唱衰国产大片。而张结海在文章结尾处写到:“最近不是流行打赌吗?唱衰派中哪位胆敢走上前来,和我打一赌?”明显有模仿深圳房价赌局的嫌疑,让人怀疑作者是在借《赤壁》,炒自己。

    当然,一个影评人有权利肯定一部大片,即便是所有人都唱衰的情况下,他也有权利挺身而出为一部大片辩护。但是,张结海先生在文章中,一味强调炒作的重要性,而不顾电影最基本的文化意义,就显得偏颇了。有一天,我们或许可以通过遮天蔽日的炒作圈走全世界的票房,但我们绝不可能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传播,因为中国大片里根本就没有文化。

相关阅读:

别老是唱衰国产商业大片

     做大、做强一直是中国企业的梦想,这两天联想第一次杀入世界企业500强赢得满堂喝彩,可偏偏一到中国的电影工业,那些唱衰派却总是要鼓吹做小、做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每逢有华语大片上映,就一定会伴随或大或小的唱衰中国商业电影的声音。我说 有趣,是因为如果把电影的这种现象和中国其他经济领域的情况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这种唱衰的声音非常奇怪。

    大片,通常是指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的电影。其实这“三大”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是两大——大投入和大产出。做大、做强一直是中国企业的梦想,这两天联想第一次杀入世界企业500强赢得满堂喝彩,可偏偏一到中国的电影工业,那些唱衰派却总是要鼓吹做小、做弱。

    有人可能要说了:问题是中国的大片赚钱了吗?投入是大了,产出可并没有大啊。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指出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近年来中国大片越来越多、投资越来越大。以中影集团为例,在投资了《无极》以后,又投资了《赤壁》和《梅兰芳》。

    那么,怎么解释中影的这种投资行为呢?从理论上分析,大约有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中影赚钱了,或者至少不亏本。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很可能存在成本虚夸的现象。实际上,据圈内人介绍,夸大制作成本早就是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赤壁》先前公布的投资是8000多万美元,到首映式时这个数字变成了8亿元人民币。虚夸成本我看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是一个广告效应,你可以到处宣称“我的电影是迄今为止中国的投资之最”,当年《无极》是这样宣传的,现在《赤壁》也是这样宣传的,表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策略。其次,大家面子上都比较好看,演员看上去身价高了、公司看上去实力强了。

    第二种可能是,目前没有赚到钱,但是中影公司坚信今后能赚到钱,现在必须抢占这个市场。这个策略本来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有战略眼光的策略。我记得中国改革开放早期,我的一些搞营销咨询的朋友提到众多的欧美日大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一开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策略赞不绝口。我印象最深的是“和路雪”,刚进上海冷饮市场时,先什么也不干,每个销售点送一个冰柜。短期看上去,这当然是个亏本买卖,可是不到两年时间,就把当时的本土冷饮品牌几乎都赶尽杀绝了。那么,如果中影公司真的是采取这个策略,我们为什么不唱赞歌而要唱衰歌呢?华谊兄弟传媒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夜宴》也许没有怎么赚到钱,但是《集结号》绝对是赚了。

    第三种可能是中影公司的决策者神经不正常,所有投资中国商业电影的公司决策者神经都不正常,因为明知是个亏本买卖,却一直要往里面砸钱。你觉得这可能吗?

    另外一个同样有趣的现象是,如果一个中国企业专门为外国消费者生产一种产品、或者一个外国公司专门为中国消费者生产一种产品,这种策略多半会成为营销的经典案例广为流传。比如,海尔公司专门为中东地区设计洗大袍子的洗衣机和适应他们独特气候的空调的故事被中国的营销人津津乐道。可是,一个中国导演拍摄的电影要是照顾外国的电影消费者多半就会被骂死。

    其实,我们应该为中国的商业电影多鼓劲、多支持才对,因为电影是文化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以前的中国艺术电影尽管经常获奖,但海外的观众毕竟是小众,影响有限。中国文化大面积的影响,希望还是要寄托在中国的商业电影身上。

    实际上,中国的商业电影经过初期的蹒跚学步之后,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了,这个时候有人唱衰也是无济于事的。顺带提一句,最近不是流行打赌吗?唱衰派中哪位胆敢走上前来,和我打一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