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生命”呼之欲出
2008-01-26

据《中国日报》报道近期备受关注的人造生命研究再次取得重大进展。有“科学怪人”之称的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已人工复制成功一种细菌的基因组,完成“造物”的最关键一步,人造生命形态很快就要诞生。

“造物三步曲”已完成两步

据报道,这个细菌就是能导致性病传播的生殖支原体,它拥有485个基因、58万对碱基,是已知的基因组最小、最简单的生命形态。相比之下,人类基因组约有3万个。虽然病毒的基因更少,但由于无法自我复制,因此不被认为是完整的生物。

文特尔研究所的科学家将制造人造生命的研究分为“三步走”。在第一步中,他们首先制造了4个DNA碱基A,G,C和T,这4个碱基可重复配对58万次,合成数百万DNA片段;第二步,将这些片断“组装”成DNA链,并形成完整的基因图谱;第三步,将合成的基因组注入剔除了遗传物质的细胞中,如果能激活细胞,就可以宣告全球第一个“人造生命”诞生了。文特尔的研究小组已完成了这一“三步曲”中的第二步。

“人造生命前身”早已有之

事实上,文特尔的研究小组在去年6月已首次实现了完整的基因组在物种间的移植和激活。他们先利用特殊生物酶将一种名为Mycoplasmamycoides的蛋白质破坏,得到其完整的“裸DNA”。然后,将这个基因组注入另一种剔出了遗传物质的近亲细胞Mycoplasmacapricolum中,并加入一种化学物质帮助“裸DNA”与它的“寄主”更好地融合。最后,经过改造的capricolum细胞开始在植入基因组的控制下,产出其特定的蛋白质,奇迹般具有了与mycoides完全相同的生物特性。不过,这个“活细胞”没有存活多长时间。研究小组表示,他们此次将采用类似的技术移植和激活合成基因组。

意义:出新能源“吃”垃圾

有科学家指出,如果管理得当,这项生物技术有着巨大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潜能。比如:“创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微生物,可以被人们用作替代石油和煤炭的绿色燃料,还能分解火力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为低成本、高效率制造生物能源找到一条新出路。这种技术还用来帮助清除危险化学物质或辐射等,用于合成能帮助消除过多二氧化碳的细菌。

此外,一些科学家相信,人造生命将会在未来解决一系列目前人类难以克服的问题,帮我们干一些“脏活累活”,包括抵御疾病、“锁住”温室气体和“吃掉”垃圾。

忧虑:如被误用会引发生化灾难

尽管人们从这种新技术中看到了无穷的好处,但很多人还是担心,“人造生命”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冲击。首先是伦理观念上,如果人类有能力制造出生化人,它是否应该拥有人的权利呢?

其次,这一生物工程原理一旦被误用,可能导致出现人类难以对付的危险微生物。最糟糕的情况是,还可能被恐怖分子用来制造新一代生化武器,而实验室中炮制的人造细菌是否会给环境和人类带来更大的风险也令人忧心忡忡。2004年,研究人员曾人工合成了1918年造成全世界上千万人死亡的流感病毒,这一生物学“壮举”更加深了世人的忧虑。

文特尔则认为,恐怖分子不会借助于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来实施生物恐怖行为,他们可以从任何一家医院获得传染性试剂,可以从任何一家农场获得炭疽病菌;至于环境就更不用担心,因为这些实验室合成的细菌极其脆弱,在实验室外将难以生存。

“人造生命”:奇妙的染色体魔术

人造生命是利用核苷等组成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基本要素创造新生命,从生殖支原体内提取整组基因,随后经过一系列技术,建立新的染色体。随后将它嵌入已经被剔除了遗传密码的细菌细胞之中。最终这个染色体将控制这个细胞并变成新的生命形式。

人造生命在本质上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第一,必须有一种细胞膜来容纳细胞物质;第二,要能进行新陈代谢,即细胞结构内营养物质的补充及更新能力;第三,具有自己的基因。如果说1953年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的发现让分子生物学家意识到,基因与细胞的关系就像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那么文特尔等合成生物学正在做的就是“编程”,然后进行安装和启动,也就是合成、移植然后激活。

来源:凤凰咨询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