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精神靠什么弘扬?
2007-12-05

    来源:人民网宁夏视窗

    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虽说这不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志愿服务的地方法规,但北京是中国志愿服务组织最密集、志愿者数量最多、志愿服务活动最活跃的城市之一,特别是在2008年奥运会的大背景下考量,这样一部《条例》的出台,无疑具有鲜明的指向意义。

    自1993年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我国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到2000万人。全国累计1.5亿多人次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海外服务、大型赛会、环境保护、应急救援等方面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弥足珍贵之处在于,志愿者所发挥的作用,决非锦上添花式的点缀,而是雪中送炭般的温暖。志愿者群体,已成为社会中一股鲜活的健康力量、中坚力量。

    当志愿者群体不断扩大,志愿服务向更广阔的社会纵深发展时,我们有理由正视发展中的偏差和误区。

    比如,有些人片面地把志愿服务看作单方面的施予,把志愿者当做“免费劳动力”;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一旦发生意外,其补偿问题往往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志愿者本人面对种种现实困惑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而对自身权益“羞于深究”、“难于深究”,其结果往往是热情受挫,志愿行动质量打了不少折扣……

    要实现志愿行动的可持续发展,仅凭热情与赞扬显然不够。种种困惑最终指向一点——一个社会的志愿精神靠什么来维系与弘扬?

    对志愿者正当权益的保护直接决定着这项事业的发展前景。社会中存在着对志愿者的不公正或让其热情空耗的现象,正是在提醒我们审视其中的运行机制是否完善:事关对志愿者基本权利的保护、提供公正的社会待遇,以及对其行为成本的适当补偿等方面。

    因此,完善志愿者工作的法规建设,树立志愿者行动的规则意识,正是保护与弘扬志愿精神的必由之路。某种程度上,志愿行动的发达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那么,当这个社会形成对志愿行为完善的鼓励与保护措施,同样是在记录着文明向前迈进的深深足印。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