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高考移民不能伤害无辜的孩子
2007-12-04

    来源:新京报

    北京众多“绿卡”持有人的孩子患上了“高考焦虑症”,这让人不得不质疑高考移民治理策略的合理性。显然,根治高考移民,靠的不应是“严厉打击”,而是营造教育公平发展的环境,促进各地的教育质量均衡以及升学机会均等

  作为北京绿卡持有人的女儿,户籍在海南的小敏获准进入北京市重点高中读书。而在北京一所重点中学上学5年后,17岁的高二女生小敏突然被班主任告知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更令小敏一家“抓狂”的,是小敏即便回到户籍所在地海南,也不能参加高考,因为她的学籍在北京(据12月3日《京华时报》)。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媒体披露这样的“故事”,但是,年年披露年年有,未见改观。

  但是,面对此情此景,也许不少人并不为动———其中,可能包括北京家长和学生,海南家长和学生———在他们看来,这些户籍与学籍不一致的“高考移民者”,掠夺了本地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高考升学指标资源,他们不能高考,是“咎由自取”。

    事实上,这种局面,是大多数反对高考移民者“乐于看到”的,因为正是在他们的呼声中,在当地教育部门的主导下,各地加快了打击高考移民的力度,出台了高考“户籍学籍双认证”政策。“小敏”们才遭遇现在的困境。

  毫无疑问,高考移民,是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中一个畸形的、同时破坏教育公平的现象。但是,如此治理“高考移民”,本身就存在悖论。

    根据宪法,公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这个平等,是不以出生地、户籍所在地而改变的。换句话说,中国公民有权在任何地方接受教育。

    高考移民,不是公民的问题,而是我国教育自身不均衡发展的问题,各地的教育质量不同、升学机会不同,才导致了高考移民问题。

    人们反对高考移民,不应该针对高考移民者,而应该针对导致高考移民的各地教育质量不均衡、高考升学指标分配不均衡。以教育公平的名义打击高考移民,实质上会保护当前更大的教育不公平。

  画地为牢的教育政策,完全违背人才流动的客观规律。人力资源流动,是现代社会的必然现象,为了促使人才的合理流动,各个国家都在采取措施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对于我国社会来说,不少地区,已经取消户籍限制,改为居住证制度。

    很显然,把户籍与学籍捆绑起来的高考报名制度,为人力资源流动制造了新的障碍。那些只有居住证、没有户籍的人才,不得不为自己的子女的未来发展提心吊胆。他们要么选择让孩子与自己分离,在户籍所在地读书,要么选择孩子今后可能无法升学。

    这是违背人性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可以说,那些今天由于自身利益反对高考移民,要求出台户籍、学籍限制的人,明天会遭遇同样的窘境,除非他和他的子女一辈子不离开户籍所在地去寻求发展。

  把治理高考移民现象的矛头对准高考移民者,并由此拿起逆时代潮流而动的“户籍”武器,本身是荒谬的。在法律框架中,解决高考移民问题的合法途径,不是剥夺他们的教育权利,而是营造教育公平发展的环境,促进各地的教育质量均衡以及升学机会均等。

  小敏及其他北京绿卡持有者的孩子是无辜的,如今他们离高考越来越近,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那么,谁来打破他们的高考焦虑,有关部门在处理这些孩子的高考权的问题上,应尽快拿出一个对学生负责的解决方案。

    如果一个意在治理高考移民,保障教育公平的制度,却因为它的刚性而造成“毁人”结局,那便应该及时作出反思和纠正。

  □熊丙奇(上海 学者)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