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艾中,聆听社会进步的足音
2007-12-03

    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

    在第二十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当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北京市防艾工作并与艾滋病感染者又一次握手时,当温家宝总理再赴河南上蔡县看望艾滋病患者并将艾滋病致孤儿童搂在怀里时,70余万深受艾滋病困扰和更多关心艾滋病防控的人们备感温暖,充满信心。

    这样的温暖和信心,人们早在4年前就已经熟悉。2003 年总理到北京地坛医院看望艾滋病患者,此后,2004年总书记和总理分别到佑安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看望艾滋病患者和医务人员,2005年总理赴河南上蔡和因艾滋病失去亲人的老人、孩子共度除夕,2006年总理邀请艾滋病致孤儿童到中南海做客。

    然而,人们的这种感受,如果说起初缘于国家领导人行为背后显示出的防控艾滋病的信心和决心的话,那么,如今则更多了对中国不断推进的艾滋病防控步伐的体认。

    这样的坚实足音,从1985年宣布第一例因艾滋病死亡病例至今20多年间,我们时时听到:1986年,卫生部成立预防艾滋病工作小组;1990年,成立国家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专家委员会;1995年,出台《关于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见》;1998年,公布《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2003年,我国向世界作出“四免一关怀”的政策承诺;2006年,国务院颁布《艾滋病防治条例》……

    这样的进步,还体现在政府的观念上。一个最新的案例是,过去一边是疾控部门发放安全套,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另一边公安部门将携带安全套作为卖淫嫖娼的证据,相互矛盾的做法严重影响了防艾效果。

    如今,有关方面日前表示,“不将携带安全套作为卖淫嫖娼的证据”已成为公安部门执法实践的共识。在某种程度上,这又是法治的进步和对人权的尊重。

    进步,也呈现在我们身边的变化中。

    从过去一些地方对当地疫情遮遮掩掩、不愿示人,到如今更多地方政府代以公开、负责的态度;从艾滋病患者被妻子、父母赶出家门备遭歧视,到如今许多艾滋病感染者敢于公开结婚,公众更多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卫生部拟取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入境限制;国家人口计生委表示农民工的性需求问题不容回避;北京成立全国首家男同性恋门诊;上海在近2000家娱乐场所配备安全套免费发放机……

    这些变化,发生在艾滋病防控领域。其深层内涵反映着党和政府执政思路的变化,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缩影。

    从应对非典危机开始,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坚定这样的理念,一个重经济增长、忽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失衡的社会。此后日益清晰的科学发展思路,不仅让国家的发展,呈现出从强调经济增长转向更加注重民生的科学发展新格局,也带来了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飞跃式发展。

    对于艾滋病而言,关爱是最好的“疫苗”。

    虽然,艾滋病流行因素依旧广泛存在,艾滋病防控仍面临诸多挑战,但聆听社会进步的足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如同温暖的阳光,将带给我们面对疾病和灾难的勇气和希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