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月,让中国人的心共同跃动
2007-10-26

来源:腾讯网—人民日报

    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腾空飞起,破雾穿云,直奔太空。此时此刻,全世界的中国人屏息静气,共同见证这个历史瞬间。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成为中国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壮举。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多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怅惘。今天,中国人“奔月”的千年梦想,终于在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的喜庆时刻,变为现实。

    看着电视直播,不禁想起4个多月前的震撼场景。当时,我随团到西昌“月亮城”,采访“长征”火箭第一百次发射,目睹了火箭升空刹那的辉煌。

    发射窗口定在凌晨。沉睡的群山,深邃的夜空,被一声轰鸣突然惊醒。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拔地而起,如同一条喷吐着烈焰的蛟龙,映红了整个山谷。喷射的火焰,将塔架导流槽内的蓄水化作一团浓雾,天女散花般四处散开。短短几秒钟,火箭精灵般地钻入了云层。我的眼睛追随着箭尾,突然热泪盈盈……

    记忆中的景象,仿佛还在眼前。今日的壮举,更令人心动。不到5个月时间,“长征”火箭就连续4次把自己的名字写上了太空。长三甲、长三乙、长四乙,“长征”家族记载了一个航天大国奋进的历程。

    中国的速度,让人心跳。

    从1970年至今,中国火箭前50次发射用了整整28年,而后53次发射,仅仅用了9年时间。2007年,“长征”火箭以平均每月一发的频率次次命中。高密度发射、产业化运作,是几代航天人百折不挠、大力拼搏的结果,更是航天事业积淀多年的再度升华。

    科技的创新,让人心跳。

    几十年自力更生,我国运载火箭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串联加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到绕月探测,形成了长征火箭系列型谱。没有自主创新,不可能在前沿技术上取得这么多成就。

    没有自主创新,不可能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国力的提升,让人心跳。

   “航天不是航天人的,而是全国人民通力协作的航天。”一句话道出航天的特性。原材料供应、设备制造……航天事业的每一个环节,都依靠强大的国力支撑。

    1970年,“长征一号”载着“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升入太空,中国进入航天时代。2003年,“长征二号F”发射载人飞船,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得以实现。

    今天,“长三甲”又将“嫦娥”送入月球轨道,填补了我国深空探测的空白。中国航天的三大步,见证了中国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

    团结奋进的航天精神,让中国人的心一起跳动。

    航天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命运与航天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丝一毫的差错或疏忽,都将导致整体计划的失败。

    这股团结一致,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的劲头,在观看火箭腾飞的刹那,已悄然注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千百年来,神秘的星空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人类的目光。

    现在,承载13亿中国人智慧和梦想的“嫦娥一号”奔向了月球。让我们深情地仰望太空,让我们深深地祝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