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道路“瘦身”的启示
2007-08-31

来源:新华网—新京报

    小的是美好的,这一哲学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同样适用。因为“大”给我们带来的是“累”,是匆忙和紧张,而“小”则相反,给我们带来自由、悠闲等生活的慢板,带来美好和精致生活的真谛……

    当大拆大建、大干快上、大规划、大手笔、大气魄等“大”字成为当今一些地方炙手可热的关键词,下面一则“小”新闻反倒给我一种久违之感:8月29日《新京报》报道,北京市宣武区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大栅栏地区的历史韵味,延寿街、西河沿街和韩家胡同3条道路的规划宽度由最初的25米至40米减少到9米至12米。

    好大、贪大、求大,已经成为今日一些城市发展决策的“共识与通病”,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追求高层、超高层建筑,被认为是所谓城市现代化的标志。特别是随着汽车社会的来临,城市的道路日渐沦为车水马龙的“跑车场”,人在宽阔的道路和车流中越来越显得渺小和孤单。

    然而,当我们站在一片片“大城市”、“大街区”,却猛然发现:城市的历史被大拆大建生生割裂;人越来越匆匆,精致生活越来越远;空气越来越混浊,人成为汽车的弃儿,自行车被逼到街角,人行道被临时停车挤压成羊肠小道,往日洒满阳光的小院被长年淹没在邻近高楼的阴影中……我们非但找不到“大”带来的荣耀与自豪感,反而在茫茫车海和人海中不知所归。

    我们似乎成了城市发展的俘虏,忘记了,只有人,才是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旨归。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反思“大城市文明”所带来的“城市危机”。

    比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热岛效应、人情冷漠等等,并由此开始向人回归,重新以人和自行车的尺度规划和设计城市。

    比如,在国内许多城市拆除沿街店面,拓宽市区主次干道路面,以提高车辆的通行能力时,法国巴黎却反其道而行之,取消路边停车侧道,兴建大型地下停车场,把腾出的路面拓为人行道。

    人行道从原来的12米拓宽到24米,再种两排梧桐,大道两侧就有了4排树木,成为一道绿树掩映的美丽风景线。

    这样改造以后,某种意义上“逼”得车主无路可走,只有乖乖地绕道而行,或者安步当车。今年7月,他们还启动了一项“骑车自由行”,在巴黎市区,几乎随处可见待租的自行车。

    其实在国内,不少人都知道,如果投资店面,街道窄的比街道宽的更有投资价值。道理很简单:窄的街道适宜于行人,有利于街区的繁荣。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舒马赫通过经济学的实证给了世界一个全新的发现——《小的是美好的》。

     30多年后,这一哲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小企业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简单生活方式和社会模式的实践,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蔚为潮流。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这一哲学同样适用。

    小的为什么那么美好?因为“大”给我们带来的是“累”,是匆忙和紧张,而“小”则相反,给我们带来自由、悠闲等生活的慢板,带来美好和精致生活的真谛……

    什么时候,大栅栏的道路“瘦身”能够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新样板?(童大焕)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