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才观“品德垫底”之忧
2007-06-28

2007年06月28日08:40  来源:工人日报

    7月将临,大学生就业又将成为社会热点。大学生是作为人才走上社会的,在他们眼里,人才的基本素质中什么最重要呢?《北京晚报》近日报道了一项调查,在近4000名京沪大学生中,仅有6.5%的人认为道德品质是人才标准。在调查列举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人际沟通、工作态度、创新意识和道德品质6项素质中“垫底”。这个结果大约是调查者没有想到的,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

  大学生走上社会靠什么立足、发展,是一个不能小视的问题,甚至可能影响一生。不错,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人际沟通、工作态度、创新意识都很重要,都可能为自己开辟一块天地,创造一个空间,但是,道德品质无论如何不应该“垫底”。如果咨询用人单位,相信也不会有一家认为在上述6项人才素质中,道德品质最不重要。相反,它不占首位,也会居于前列。因为,缺乏道德、人品低下者不是人才,至多算“歪才”,谁用这样的人也不会放手放心。我想,即使是认为“人才无关道德”者,他本身也不会用无德之人。

  为什么被调查的九成多大学生认为“人才无关道德”呢?问题出在教育。

  按照现行教育大纲的要求,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是很重要的内容。从小学生开始,就会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大学生已是成年人,更应该有自觉意识,但结果却是“人才无关道德”,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个失败。

  失败的原因不是教育课时少,不是教学内容差,也不是不重视,而是方法不对头、缺乏针对性、忽视有效性。教师按计划照本宣科,学生照安排凑够学时,教学皆为“完成任务”,怎么会有好的效果?又怎么能有正确的道德品质意识?

  为人师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难想象,教师无德能够教出品德高尚的学生。倘若教师为名利所累,学术不端,甚至品行恶劣,学生看在眼里,也会记在心里;倘若教师无德却依然立于讲坛,你能指望学生走上社会后去重视自身品行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教师的品行要求应该十分严格,甚至苛刻,对无德、不端者应该坚决逐出讲坛。因为,无德者为人师表不仅败坏教育,而且误人子弟。

  父母、家庭、社会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们整日听到、看到的都是无情竞争、利益博弈、名利角逐之类,自然会形成扭曲的人才观念、价值观念。倘若这样的错误观念不仅是4000人的调查结果,而是现实中多数人的选择,那就不仅是教育的失败,而且社会将为此付出更惨痛的代价。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已经或正在接近现实,其发展后果,想一想都感到可怕。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