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司司长:为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提供条件
2007-05-23

 

sina.com.cn      2007年05月23日10:19 文化部

政策法规司司长:为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提供条件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雷喜宁演讲

    5月23日文化部与北京邮电大学联合主办“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论坛”,以下为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雷喜宁发言实录:

  尊敬的主席先生,各位来宾,大家好!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一是全球华的挑战,我们国家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融入了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日益加深了我们国家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从而不可避免的加深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这种文化的交融、交流、融合、碰撞日益频繁,文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那么如何既坚持我们的对外开放,积极的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又有效的抵御不良文化思想的渗透,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这是我们文化建设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第二,是市场经济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要求文化产品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与之相适应,那么在过去的我们形成的一些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既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观念体制和价值,加快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是文化建设面临更大的挑战。

  第三,是社会转型的挑战,也就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形成了多种的社会阶层,这种社会阶层经济地位的分化,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差异。那么如何在这种文化思想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明显的情况下整合我们的社会思潮,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这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第四,科技进步的挑战,和我们今天的主题非常密切,科技进步,特别是科技的革命,在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它也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变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宗教意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消费内容和形式的变迁。当前与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媒的快速发展为文化的传媒和传播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载体和渠道,极大的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和思想承载为一体的新型的强大媒体,互联网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它既可以用来传播先进文化的观念,同时也完全可以用在传播一些文化的错误或者是不良的,包括一些我们认为的“垃圾”之类的东西,所以它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信息。如何在高新技术条件下,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这么一个条件下积极地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如何做好对于互联网的引导和管理,用先进的文化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这是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又一个重大挑战。

  在这诸多的挑战当中,我认为科技进步的影响可谓更直接、更广泛、更迅猛,而且和其他几个方面的挑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使当代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全新的局面,其中影响最深远、社会反响最强烈的就是我们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运用。专家也说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短短十几年,互联网正在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社会面貌。这种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结合催生了网络文化这样一个全新的文化形态,已经对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交往、国家安全产生了极为深刻而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认识互联网,网络文化在社会主义的整个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迎接这样一个全新的文化形态,对于我们过去所熟悉的一套历史形态的管理和行政的管理方式,推动文化理念,文化管理方式的创新,这是对我们文化管理部门,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认为是挑战也是机遇,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文化也有它的两面性,我们需要正视十多年以来网络文化在孕育、生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的一些消极现象,比如说一些虚假的信息、一些色情的东西、一些欺骗、诈骗,包括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等等,但是我们更需要认识到网络文化它的诞生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这是历史发展到今天最大众、最开放、最自由、最活跃,也最具包容性的文化领域,为我们广大的文化工作者,也为我们热爱文化工作的一些广大人士施展他的才华,为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文化创造,为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所以锦涛书记的两次讲话,两次就网络文化建设发表了重要谈话,充分表明了中央对于这个网络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当从整个国家文化建设大视野来认识网络文化建设在现实生活当中,在当代生活当中它的重要性。

  我认为网络文化建设无疑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作为一个文化部的工作人员,我认为政府文化部门,作为文化事业的主管部门,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旗帜鲜明的举起网络文化建设的大旗,充分发挥组织者、领导者的作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和管理好,要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不断地增强我们国力的软实力,不认为从文化部门来讲,作为管理部门来讲,当前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坚决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这么一个方针,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实现我们工作重心的转移。如果说我们过去我们文化部门介入网络文化的管理工作是从小小的网吧管理作为起点的话,如果说过去我们更多的偏重于网络消费公关的管理的话,那么我们今天落实中央对于网络文化建设的新的要求意味着我们的管理工作要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那就是要从偏重于管理转向建设与管理并重,管理服务与建设,要把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贯彻到我们的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当中去,用先进的、丰富的、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来占领这个网络的阵地,用科学的、有效的管理的规范来规范我们的网络传播的秩序,努力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这是第一个。

  第二点,要着力推进网络文化内容的建设,作为我们文化部门,或者说我们文化系统的优势在哪里?在于拥有一支雄厚的工作者队伍,我们要通过政策创造条件,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一切爱护文化工作的各界人士的积极性,投身于文化创造,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服务和共进的能力,这应当是我们文化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丰富了,才能够有效的挤压不良影响的内容,要达此目的要采取这样几个措施,要坚持网络公益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这是刚才孟晓驷副部长已经提到了,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整合文化领域现有的网络文化资源,发挥我们的公共文化机构,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以及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一些重大工程的作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平台,其次是要积极搜集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到网络文化产业,促进产业发展,鼓励开发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
的网络文化产品,创新服务方式。要建立这种领导机制,扶持一批拥有优秀的网络文化内容的网站,就是我们要建立这样的机制,扶持一批优秀的文化网站。再就是推动网络文化的理论研究,发现和研究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指导建设实践。我们今天的论坛应当说就是相当有益的一个尝试,这是第二个工作。

  第三个方面就是要树立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的观念,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这一部分我认为要总结这些年来,曾经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完善法规和制度上下工夫,我认为不论文化的表现形式如何发生变化,形态如何发生变化,但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于文化的价值判断的标准还是相对稳定的,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对十六大提出的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利的文化,这才是我们网络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但是要面临网络文化新的特点,新的情况,管理思路上要有创新,管理方式上要有创新,管理手段上要有创新,特别是这当中我认为要把未成年人的权利保障和不受侵害,这应当是我们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重心。

  其次就是建立科学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这个就不多说了。

  第三就是要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加强行业自律,这应当是当前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所面临的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

  第四个要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包括管理队伍,研发队伍,各方面的一些文化创造的队伍,提供内容的队伍,这个非常重要。

  总之我们国家的网络文化发展非常快速,短短十几年,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它为传播知识、传播信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文化管理的建设成效关系重大,按照锦涛同志的讲话,应当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局。面对这样一个崭新的领域,作为文化部门,作为文化管理工作者,我们应当有所作为,必须有所作为,这是使命所在,责任所系,我感觉到我们是责无旁贷。谢谢大家!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