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晚会与春晚文化
2007-01-31

  年三十,一家人聚在一起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手机上拜年短信的铃声不时晌起。二十点二十一分,收到一条特别的信息:“央视调查给您拜年: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开始了,您认为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春节晚会,1很有必要,2可有可无,3没必要。 请只回答数字”。我未加思索便给了一个肯定的答复,而且为了鄭重,特别的回复了一个汉字的“一”字。此后的几天便忙于拜年,访亲会友的疲于应付,几乎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

  重要的亲戚朋友都走到了,休息下来才发现手机上的信息己满,逐条查看以删除相比之下不太重的短信,又看到了央视的那条信息,忽然在想,这调查是否有点儿多余?除夕夜,没有春节晚会干什么?于是记忆起儿时的年三十,傍晚时分随父亲去祖坟请祖宗回家祭祀,然后给土地爷、龙王爷、灶王爷、财神爷……点烛上香;上完香吃饺子,那第一碗一定要供在祖宗的牌位前;吃完饺子干什么?那就应该儿子给老子磕头请安,如果这一家四世同堂而且儿孙满堂还有个热闹劲儿,可是我兄弟姐妹虽有五个,但父亲却是独苗,于是三、五分钟便完成了任务,而且因为父亲常常的不给压岁钱,那磕头的精神也不大;此后应该干什么?那就是所谓的守岁熬夜,一家人坐在热炕上说闲话。但大人们的话孩子们是没有兴趣的,而且除夕夜也不能出门,没有伙伴可玩,于是只有睡觉。即便是在子时,父亲把芝麻杆加柏树枝点燃,并且放几个大爆竹迎接灶王爷回家也常常没了兴趣。所以那时候的年三十于我来说是最少兴趣的。

  工作之后,年三十似乎多了些乐趣,那一天下午部队铁定的会餐,而且有酒可喝。但那也不过是二个小时左右的事儿,除夕夜还不能去给首长拜年,只有三个五个的围在一起说闲话,于是最喜欢的便是有人喝个半醉,听他甚至把新婚之夜老婆的表现都给大家说上一遍。除此而外就是听广播,上海产七个管的“红灯牌”收音机是最奢侈的,如我当时那个样的收入是买不起的。这样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忽然间有了“电视机”,黑白的,日本产,机关就买了一台二十一寸的大电视;更为奇妙的是有一年年三十的傍晚,后勤上忽然把那台大电视搬到了院子里,而且晚上的会餐也提早了半小时,以保证八点前结束。当干部战士们象听报告似的坐在电视机前,看到的却是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一台新节目:春节联欢晚会!因为新,所以奇;因为是头一次,没有比较,所以那节目个个精彩,演员个个喊好。只那么一两个春节,非但成就了许多明星,王景愚、殷秀梅、陈佩斯、郭达、黄宏、赵本山、蔡明等等、等等,而且成就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小品。《吃鸡》,《吃面条》、《宇宙牌香烟》、《换大米》,《超生游击队》、《拜年》,不一而足,而且一个个更是脍炙人口,至今看来仍让人欢乐中悟出许多的人情世故。至于其他形式的节目如歌曲、相声、舞蹈、杂技,也如同小品一般,让人们认识了那么多明星的面孔,而且同样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妇孺皆知,流传至今。以致如今年三十晚上的《春节联欢晚会》己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如同社会上流传的那样:没春节便没有春晚;没春晚便没有春节!

  相比其他的春节文化,春晚文化的形成太得迅速,仅仅二十多年的时间便成了神州大地最深入人心的一种文化现象。可是想想看,比如爆竹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晌器驱邪、爆竹取声、以至于火药发明、至宋后才如同王安石诗中所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记挂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并渐渐的成为一种年俗。而从王安石的诗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年俗中并没有“春联”,人们挂在门上的依然是能够驱邪的“神荼(tu)”和“郁垒”之类的两块桃木板。以形式来说在唐时律诗成熟时就具备春联所有的一切条件,至今有人仍以古人律诗中的律联为联,有一年我有韩国的一家中餐馆就见过这样一副对联: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即便是这样,直至后蜀孟昶在宫门贴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之后,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春联,而形成如今这样年俗必有的春联文化,则得益于明太祖的大力倡导。明清两代,出现许多的楹联大家,如明时的解缙,清时的纪晓岚,想想看,这之间经过了多少岁月?而至于过年不可或缺的饺子,虽然有人考证南北朝时就有,但那也只是考证,因为在此后的唐时那年三十吃饺子仍是没影的事儿,否则如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应酬吃喝玩乐的诗尽有,就有找不到“饺子”的踪影。即便有人说只是古人的称谓不同,也只能说明这种年俗文化的不普遍与不成熟。其余的如腊八、祭灶,灯笼、年画,以及数不清的地方年俗,哪一样不是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才最终成为今天这样的形式?怎么如一台《春节联欢晚会》如此迅速的形成并成为当年中国的第一年俗!

  其实,春晚现象折射的正是时代现象。首先,它有一个依附的载体:电视,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这是至今为止集声像功能与一身并且深入千家万户的一种传媒,是一种不需要任何学习就看得懂听得明白并能对其评价的大众传媒,所以它产生的影晌自然也是最大众化的;其次,晚春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独特的、以娱乐为目的的大众文化,无论是什么形式,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好,总是以能否给人带来欢乐而被观众所好恶。而客观上讲,由于地域、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别,一台四个多小时的晚会想要完全的满足十多亿人的口味是绝对办不到的,这大约也是央视调查出台的原因。可是再想想,每年的春晚之后,虽然不同的评价不绝于耳,但每年的春晚都有精品被各媒体反复的重播,并且每当下一个除夕来临之际,春晚又成为人们最热门的话题,最受欢迎的晚会。虽然也有人看戏曲、看舞蹈、看其它节目,但相信精品到来的时候一定调台。当然,对那些此时此刻选择了旅游、狂欢以及其它娱乐的人例外,但那毕竟是极少数人的事儿。即如此,央视还有什么可耽心的呢?要知道,如今的春晚做为一种文化现象,己经超越了国界。这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有春节就都浸淫着春节的文化,而且这种文化正在超越种族、越超越国界,渐渐的成为一种世界文化被发声光大着疲于应付。

  所以,关于春晚,办不办不是问题,而是如何尽力的办好,如何尽可能的调和众口,才是央视所思考的问题。

来源:SOSO吧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