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深度】大学生,在就业中被“挤”变形
2006-11-23

编者按:

   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日前在郑州举行,结果出现了出人意料的火爆场面:人群就像潮水一般拥进了会场,两扇玻璃门被汹涌的人潮轰然挤倒,电梯也被挤得变了形,媒体非常恰当地用“不是战场,胜似战场”来形容当时的局面,惟一让人感到庆幸的是没有出现踩踏事故。
  这种场景意味着什么?它所包含的意味是:大学生们已经成了继下岗工人、农民工之后,第三个生活在失业阴影下的社会群体。这也意味着严重的后果:一个人找不到工作,就不可能获得报酬,也就谈不上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谈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由此产生的心理失衡,有可能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从经济层面上看,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将使内需低迷,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或者更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进入21世纪初期的大学生该怎么办?他们该如何定位自己,如何面对社会?

——————————————————————————————————————

招聘会:大学生就业导火索

郑州招聘会3万大学生将电梯挤变形 (组图)


招聘会3万大学生将电梯挤变形[图片来源:大河网]

  人多,找工作把门都挤倒了

        保安小陈站在博览中心入口的楼梯上,看着一波波拥上来的人群,扯着嗓子喊:“别进啦!别进啦!门都被挤倒了!”

        小陈说,早晨还不到7时,从各地赶来的大学生就把中原国际博览中心“包围”了。7时多,门一打开,人群就像潮水一样拥进了博览中心。

        几名保安站在入口处,不停地喊:“注意安全!不要挤!”但这声音马上就淹没在了学生们求职的热潮中。10时左右,“铛!铛!”两声,博览中心两扇玻璃门晃晃荡荡地倒了下来。人群中有人尖叫,并迅速闪开了两块空地,几秒钟后,大家又拥着继续前进,踩过倒在地上的门。

    1名记者挤在人群中进退两难,他高高地举着摄像机,随着人群向中心移动。博览中心的电梯已停,一楼大厅塞满了人,一女生在一男生的搀扶下,用力向外挤,通红的脸颊上挂着泪痕。 [全文]

成都冬季招聘会人满为患 一天人数超8万[图]

   成都市2007年毕业生双选会暨冬季大型招聘会启幕,400家企业提供岗位1.2万个

    昨(18)日是成都市2007年毕业生双选会暨冬季大型招聘会的第一天,现场火爆情况超过去年,凌晨3点多已经有求职者开始等候。据主办方统计,昨日一天的求职人数已经超过8万人,其中不乏前来替子女找工作的父母。

    为了给应聘企业留下好的印象,前来求职的毕业生都拿出了自己最精神的打扮,大部分男生西装革履,女生也着了淡妆。女生高娜说,为了顺利求职,她连头发都去做了,衣服买了好几套,再加上制作简历、印简历,近一个月准备工作花费都上千了。[全文]

[综合]10人争3岗:文科生的悲伤[图]

大量文科类的学生来到现场求职
  非国企占一半以上

  2007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文科类(经济、管理、师范等)专场双选会昨日举行,现场100余家用人单位抛出3000岗位招揽人才。市教委有关人士介绍,本场双选会国有企业占用人单位总数的24.3%;非国有企业占用人单位总数的58.1%;科研、事业单位占用人单位总数的17.6%。

  记者在现场见到,用人单位中市内单位占绝大多数,市外单位数量较少;非国有企业占到五成以上,也是吸纳毕业生数量最多的单位。

  本科生需求量最大

  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中,本科生需求仍是主体,需求数接近2000人,占到总需求量的五成。市教委有关人士分析,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需求信息,毕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分别占需求总数的15%、50%、35%左右。

  三类职业受追捧

  和往年一样,今年用人单位岗位需求量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广告策划、教师、财会、医药等专业,需求量达到1400人,占毕业生需求量的五成以上。
[全文]

——————————————————————————————————————

是错是对:大话招聘会

“赶集式招聘会”需要改革了!

    双向选择、供需见面。这种透明度高、交流直接的人才招聘会形式,曾经深受广大求职者和大学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喜爱,成为人才双向选择最便捷、高效的平台之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大型招聘会出现了许多弊端,最典型的就是将成千上万人聚集在相对狭小的招聘市场内,往往就像在赶“大集”, 现场拥挤混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郑州招聘会3万大学生将电梯挤变形,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这种招聘会的参加者往往很盲目,无所适从,把自己的简历扔出去完事大吉。对于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哪些单位是自己的理想所在,心里没有一点谱。尽管到场求职人员很多,由于求职者没有计划性、没有针对性的应聘,所以存在实际签约者极少的现状。而且一两天的时间里,除去大部分在人群中挤进挤出的时间,毕业生们真正用来“找工作”的时间其实没有多少,严重影响着招聘效率。

    人才交流会是人才流动的初级形式,在一定时期,对于人才的流动和招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人才流动市场化的逐渐成熟,人才交流会越来越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明显的不足就是效率低,成功率低。鉴于这种大而杂的人才招聘会往往并不能为求职者提供一个完善、畅通的求职渠道,而且每参加完一次人才大集,除了身体疲惫以外,还要经历一段“心情低潮期”。因此对这种赶集式的人才招聘会,有改革的必要。 [全文]

别再拿招聘大会折磨学生了

        说起目前的各类招聘大会和学生们的盲目赶场,许多人都有劳命伤财之憾。大学的学习时间原本非常宝贵,可是,许多学子不得不用大半年的时间,天南海北奔波于各类招聘会场,精心制作的求职简历递出去常常石沉大海。更为重要的是,在高教收费居高不下的当下,学生花钱购买的学习机会,却因为赶着参加招聘大会而被占用。由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和就业指导体系的不健全,许多学生对招聘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就业乃民生之本。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普及率仅有0.56%的当代中国,每一个高校的毕业生都是国家社会的宝贵财富,保证他们都能顺利就业,告别招聘会之惑,是政府和社会都不应回避的严肃课题。
[全文]

惊心动魄求职:招聘会上学生挤丢了什么

    对于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场景,我们不妨再通过记者的“镜头”简单回顾———早晨还不到7时,从各地赶来的大学生就把中原国际博览中心“包围”了。7时多,门一打开,人群就像潮水一样拥进了博览中心。10时左右,博览中心两扇玻璃门晃晃荡荡地倒了下

来。人群中有人尖叫,并迅速闪开了两块空地,几秒钟后,大家又拥着继续前进,踩过倒在地上的门。之后,连钢制电梯也被挤变形。

  当人们目睹招聘现场大学生这种混乱的场面,以及你争我夺的拥挤行为时,为他们的安全感到担心,又对学生们在招聘会上丢掉了最简单的公共场所要遵守秩序这一细节而感到遗憾。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是恪守程序、尊重秩序的现代青年人,但笔者却认为,他们恰恰因小事输在了招聘会开门时。

  我认为,投入巨大教育成本经过数十年教育的大学生,理应把自己培养成社会当之无愧的精英。但一场招聘会,让我们看到:有些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公共意识、法制观念等最基本的素质,却是缺失的。 [全文]

——————————————————————————————————————

剖析:大学生就业之难

剖析: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困难?

在这几年里,类似这样火爆的场面在一个个城市里上演着。在如此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月薪被越压越低,不少人连600元的底薪都愿意接受,甚至还出现了不要工资先行试用的现象。前些年已经就业的大学生也同样能感受到这种压力,他们不再敢轻易跳槽,他们每天“自愿”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在sohu网的一份调查中,只有大约30%的网友能坚持8小时工作制,甚至连周末加班都开始慢慢成了常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报怨我们的教育体制者有之,说他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质量太差,不符合产业界的需要;埋怨大学生个体的也有之,说他们在大学里不好好学习,只知道谈恋爱、玩游戏。表面看来似乎有道理,但都经不起推敲。我国教育体制在这几十年里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可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是最近几年才尖锐起来。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也不是今天才出现,以前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很多人从事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太多关系的工作。他们在大学期间打下的基础知识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锻炼,可以让他们很快地适应新的陌生的工作岗位。至于大学生个体方面,固然个人在校期间如果努力学习又能重视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那么他相对于其他人竞争力自然是高的,但这丝毫不能解释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就业困难问题。况且,谁又能说以前的大学生学习就更加刻苦呢?毕竟他们当时的就业压力轻多了,按照“竞争理论”他们应该学习更不努力才对。[全文]

大学生身价,谁说了算?

   据预计,2006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412万,2007年将增至480万人左右,加上历届待就业毕业生,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在500万人以上。当供给大幅度超过了需求之后,应届毕业生身价一跌再跌,是接受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曾经,大学毕业生中流传着“本科生3000、硕士生5000、博士生6000”的底薪概念,而如今,众多的调查数据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预期连年下跌,已降至1000元左右。智联招聘与东方时空8月份的一期调查数据显示,69.2%的大学生甚至可以接受“零工资”就业。伴随时间的推移,市场终将会给每一位毕业生一个答案,或是一份满意的工作,或是一个差强人意的岗位,抑或是继续寻找徘徊。与此同时,市场也会给每一个毕业生一个量身而估的“价格”,这是优胜劣汰的结果,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尽管从简单的表面数字来看,应届毕业生市场价值的确正在向农民工“看齐”。然而,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专家认为,起薪与身价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所谓身价,不应该仅仅指货币收入,还应该包括工作环境、培训、职业发展通道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和农民工两者薪酬相近,但“身价”在本质上有根本性的不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外企、国企、事业单位、机关等单位的管理、专业技术职位为主,除了拥有非货币化的福利、收入以及各种保障,收入上升和职业发展的空间都比较大;而农民工的工作在就业环境、工作内容、上升空间等方面相当大的差异。[全文]

羞羞答答的“大学生待就业群体”

        在“待业”说法早已进入故纸堆、“铁饭碗”这本老黄历早已过时、失业率已光明正大纳入国家统计的背景下,羞羞答答地把失业大学生称为“大学生待就业群体”,很有点自欺欺人的意味。

        应当承认,大学生作为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在就业上通常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具比较优势。只要他们转变择业观念,愿意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或自主创业,加之有关部门引导有方,“待业”的时间就不会太长。但是,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就应该叫做失业大学生,这一点不必讳饰,也无法讳饰。

        在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条件下,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公众,其实都已经对大学生失业抱以平常心,至少不会大惊小怪。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出台规定,大学毕业生在一定期限内找不到工作,可以申请低保。这种制度设计既体现了公共部门对失业大学生的关爱,也说明了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毫无掩饰的正视。[全文]


——————————————————————————————————————

咱们大学生怎么拉?

北大女硕士花万元购置应聘面试服装

为了能给招聘公司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北京大学研究生三年级的张靓(化名)特意花巨资自我包装一把。先是到王府井某商场,一狠心从里到外买了全套服装:衬衫1100元;裤子1200元;上衣2300元;外套3000元,整套下来共花去近8000元。之后,又到西单一百货商场花500元买了一双皮鞋,在中关村商场买了一个700元的皮包。最后一狠心,在另一商场又购买了880元的护肤品套装。

张靓买到合适“装备”的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就有同学上门借衣。7天里有20多名同学借衣服。张靓特意排了一个“应聘服装外借时间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毕业生都抱有这种心态。他们愿意花更多的钱打造求职“行头”,就怕稍有疏忽,在面试中会被“毙”掉。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一间女生寝室里,6名女生把自己面试时穿的衣服挂在一起,以便不同面试时穿[全文] 

大学毕业没找到工作可以先见习起来

  见习期间有生活补助

  见习期间,企业将为见习学员发放生活补助,补助标准为当地当年度城镇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目前,温州市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温州开发区)的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为670元。

  这些生活补助采取政府差额补助、见习单位全额发放的形式。也就是说,由当地财政按每人每月350元—5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不足部分由见习单位承担。比如一个学生的生活补助670元,如果政府财政补助400元,企业则需要承担270元。

  见习期间,双方不建立劳动关系,但用人单位须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并为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6个月后,由见习单位根据学员的实际表现能力和工作能力进行考核,出具鉴定,作为毕业生实践锻炼经历和就业证明。[全文]

“大专生,不要太悲观”

        20日晚,西安外国语大学300多名学生聚集一堂,陕西省人才交流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专家团的出现让他们激动不已,专家们就学生们提出的大专学历求职中遭受歧视、在校期间如何把握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向,以及企业招聘员工的素质要求等问题予以了细致解答,这场特殊内容的见面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

  作为第四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的重要内容,由省人才中心牵头组织的就业指导专家团走进高校,义务传授就业经验。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听讲的学生以大专生为主,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看,不少人求职目标和方向不明确,也不知从何入手,特别是部分大专生认为自己在学历竞争方面有欠缺,无法迈出求职第一步。有学生抱怨社会给予的门槛太高,大专生可以胜任的岗位,用人单位偏要求有本科学历。[全文]

336名学生哪里去? 大学不再是“保险箱”

   西安邮电学院一次向336名学生发出“劝退”令,引起社会关注。有专家认为,西安邮电学院的做法是向“宽进严出”国际惯例接轨的尝试,也是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一种表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阶段的过程中,高校更应有责任意识,将合格、优秀的人才提供给社会。

    也有专家认为,学生大批量劝退是扩招导致的教学质量下降的表现。实际上,温小郑也承认,高校扩招后,一些问题日渐暴露。一方面,一些高校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师资力量等跟不上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大幅扩招,入学门槛骤然降低,生源素质明显低于以往。他说,目前,西安邮电学院每年都要招收100名以上硕士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但是,“现在也只是在数量上达到了要求,教学质量的提高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需要10年。” 他介绍说,学院每年的教育经费只有2000多万,刚够偿还新校区1000多亩建筑土地的贷款,学校的运营全部依靠学费收入,只有不断扩招。 [全文]

大学生:请问不想长大行吗?

资料图片:女大学生最爱做的十大白日梦

    放学了。一群穿着印有QQ企鹅,小狗史努比形象T恤,背着印有卡通形象书包,甚至手上还拿着奶瓶的大学生开始散布在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一些“长不大”大学生的种种“不想长大情结”蔓延大学校园的同时,学校家长社会也开始对此表示出关切。(《不爱名著爱动漫“不想长大情结”蔓延大学校园》广州日报11月21日)

    不爱名著爱动漫,“不想长大情结”蔓延大学校园。看到这么一句话,就想跟某些大学生说,你们被自欺欺人了!

    自己回宿舍把枕头垫高点,好好想想一下几个比较实际的问题。自己今年多少岁?离毕业有多久?父母能养你多久?自己毕业时的底薪能拿到多少?未来人生规划蓝图是怎么样?

    说上面的话,并不是有话不好好商量,击中人的大学生痛处。本人是在为这些同仁们担忧。80后的孩子,一直就被人认为是“垮掉的一代”,那么是让谁给垮掉?很简单是自己让自己搞垮掉了。80后的孩子,也有人说他们是“扶不起的阿斗”,想想这不是全没有道理。 [全文]

“女性就业边缘化”何时了?[图]


地球小姐在接受记者调查陪酒事件

        11月22日媒体两则报道令人难以释怀。其一:桂林市舞蹈中等职业学校竟在“实习”的幌子下,将未成年女生送进娱乐场所当陪酒女(据新华社报道)。其二:全国妇联“全国农村妇女权益状况和维权需求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半数女性农民工属于非正规就业,对体力和年龄的依赖性较大,工作条件差、收入不稳定(见《中国青年报》)。

        这两则新闻事实,其实是对“女性就业边缘化”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不同侧面的展示。这种状况,是近年来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价值取向选择的必然结果,如果持续得不到改善,将成为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不可承受之重。 [全文]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