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业良:经济增长、就业政策与经济福利
2006-10-31

夏业良: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


  感谢博客中心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这次主题讨论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当年也在人口学界写过一些文章,田雪原教授是我们的前辈,本来这次邀请更多人口学界的专家,像劳动社会部的和平,这次到会除了田雪原教授是人口学界,各个方面的专业都有,财政、社会人士都有,广泛参与对问题的讨论有一个好处就是多视角,很多学者对自己的观点比较自信,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做社会人文科学有一个共识,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你不可能穷尽真理,也不可能对一个问题做出全方位的判断,主要就自己熟悉和了解的方面发表一些意见就可以了。

  我想我今天的主题是偏大了一点,我不知道在15分钟里边应该讲什么,我想三个方面都会涉及到一些。

  一、经济增长。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首先作为古典的经济学就是如何把蛋糕做大的,经济增长只有保持高速度,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和收入的增长速度,才能比较有保障。但是不是说经济增长了,速度高了以后,就一定给老百姓带来许多实惠?这不是确定的问题。尤其是中央一再提出建立和谐社会,提出了如何缩小收入差距的问题,党中央有他们的考虑,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保持一定水平的收入差距,恰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力量。如果我们在网络上跟人家讨论这样观点的话,就会捱骂,说这些学者没有良心,怎么保持收入差距呢?在相当一段时期里边收入差距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工业化前期的阶段,在高速经济增长的时期,往往收入差距是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扩大,而不是缩小。所以,我觉得党中央提出这样的目标或者一个愿景,愿望是好的,但是在现阶段,我个人不认为能够比较容易达到这个目标。如果从行政力量,从中央调控方面考虑,尽量产生控制的力量缩小差距的话,有可能带来很大的负作用,这个负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来可能不会使社会总福利增大,反而使社会总福利缩小。经济学界过去经常讨论一些问题,良好的愿望出发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往往带来更糟的后果。过去经常讨论这样一些问题,比如最低工资制,出发点是好的,结果缺乏技能低收入者带来更大的危机。房租控制政策,结果使得能够提供的房屋数量更少了,价格反而继续上涨,很多方面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

  分析一下今年下半年,尤其是后面这三个月宏观形势。北大有一个国民经济核算中心,这个中心和国家统计局共同搞的,原来国家统计局前任局长也是这个中心的主任,今年前三个季度增长速度没有按照中央的要求明显的下降,反而还再继续提高。所以,我们推算下半年最后到年底的时候,2006年经济增长的速度估计在10.6-10.8%之间,而且偏高的可能性巨大。中央宏观调控每一年提出的数字到最后的结果往往都要比中央原来提出的目标要高出1个多百分点,有的是高1个百分点,有的高1.2、1.3,今年的情况如果控制不好的话会达到11%,中央在最后一个季度比较有信心把握,肯定调控在11%以下。

  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上前几年一直讲经济过热怎么造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扩张过快,这个速度在下半年尤其是第三季度开始有所减缓,减缓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边缘省份、中小城市减缓的速度比较明显,沿海发达地区和大都市减缓的速度不那么明显。看来看去,中央调控的话,宏观调控最后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缩小或者降缓,最后造成的影响主要是,对那些落后地区、不发达的地区、中小城市造成这样控制实际的效果,发达地区、大都市反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是不是有一点待遇上不平等或者政策造成的偏斜,可能想达到预期平等的政策效应,实际执行中它是不平等的。中央前一段时间通过行政控制命令,对一些省区进行批评,内蒙古的领导会觉得很冤,有些项目早就该建的,中央有关部门迟迟没有批,或者批了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上马,又赶上这一轮宏观调控,就拿你当开刀,很多地区为什么出现地区性不平衡,作为地区性的领导也对中央有很多的怨言,中央调控时机掌握得怎么样,而且针对性究竟针对的是哪些方面?心里很服,中央给他们行政处分或者批评,他们仍然不服。所以发展的时机他们感觉到错失了时机,现在不能得到平等的待遇。

  2007年中央作为宏观调控主导者应该公开宣布,07年结束这一轮宏观调控,因为非典这个事情放缓了一阵地,宏观调控全面调控从04年开始,最开始提出有这个动机,做这个事,到现在07年差不多有5年的时间了,这一轮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大部分都达到了,有些不可能短时间压起来,尤其对房地产的控制和影响。如果我们在短时期内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把房地产产业打压下来,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房地产在中国房价上涨速度过快的原因,一是中国的需求非常旺盛,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要有那么旺盛的需求,要有足够的供给,需求怎么样造成的?是过去几十年计划体制造成一种购买住房需求的压抑,中国讲房改或者能购买房产,什么时候开始,满打满算从95年开始到现在,10年多一点的时间,这10年多一点的时间,不能使所有人都具备购买房屋的能力,有些人才刚刚具备付首付的能力,你说现在不要买房子了,或者现在房子让大家买不起,房价要怎么样控制下来,我的判断按照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讲,房地产行业是方兴未艾,才刚刚开始,起码还有三四十年高速增长时期。房价上涨有规律性,有些城市上涨比较猛,这里面有没有投机炒作的因素呢?当有,炒作投机有好的因素也有不好的因素,加上中国土地供给特殊的制度原因,土地不能够私有,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产权,土地转让过程中产生各种利益分配格局是当今人们最关注的,到底谁从中拿到最多的利益还是好处,是房地产商还是地方政府?大家的舆论一开始讲房地产商是暴利,房地产商赚黑心钱,后来房地产商也叫冤,以前有,现在没有,这个钱被地方政府弄去了。各种说法都有,最终的消费者用一辈子的积蓄买供一家人居住的房子,并没有反映出提前进入小康,而反映出购买力和国民收入水平严重不匹配的状况。

  这里边还有更复杂的因素,消费心理的引导,这种引导有一点超前。舆论上也总是说,要体验,什么体验呢?年轻人结婚、白领结婚要住一百平方米以上的新房,这样的消费倾向其实比发达国家还要超前,很多发达国家不是说全体国民或者大部分国民拥有房产,拿香港来说,香港人均GDP水平比我们高十倍以上,但是香港人只有26%左右的人拥有房产,大部分人都是租房,包括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中国的政策一是在消费舆论导向上不要过度提超前,人人都要拥有一套体面的住房,一百几十平方,而且有的人把希望寄托于政府,如果我买不起就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有责任帮我买起这样的房屋,这是错误的,这是计划经济的思路,而不是市场经济的思路。政府只能救急,而不能救穷,当你没有饭吃的时候,当你没有工作的时候,政府有责任帮你尽可能解决,摆脱困境,政府没有义务帮你积累你的资产。你想拥有一套体面的住房,政府根本可以明确告诉你不帮你。有些地方政府没搞清楚,有些地方政府信誓旦旦说,以后让每一户人家都有能力买得起一套住房或者比较体面的住房。这就属于政府大包大揽,从过去就业方面的大包大揽,现在到了住房方面的大包大揽,过去对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都是政府说要承担全部的责任,其实政府根本做不了那么多事,就是凭政府所能够获得的税收收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覆盖面也不足以覆盖所有方面。政府还在给国民描绘虚幻的途径,只要相信党和政府一切问题都能解决,这还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思路。这是经济增长方面的情况。

  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比原来预期减缓。很多方面的呼声,包括一年多之前写的文章,大幅度虽然有很多人造舆论,大幅度升值中国经济遭受危机,讲得很耸人听闻,五年之内让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升值到道50%,有历史经验可以支持的,过去给美国新闻周刊采访的时候,拿韩国和乐事上经验数据,和其他市场经济数据,部分验证,中国具有不可比性,我也承认,中国什么事情可以和外国人比,有些事情不可以比,至少有一个参照系。现在人民币升值速度过慢对中国经济有严重的伤害,预期今年年底可以达到一个美元兑7.7人民币,按照目前的速度,年底大约达到1:7.85左右,中国再保守一点,1:7.88的样子,这个速度显然让我们非常不满意,包括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他也觉得这个速度过慢了。

  人口就业方面的问题。我们对中国目前假设是13亿人口概念是准确的话,现在很多人在质疑,我们老讲13亿,真实的人口到底是多少?有没有14亿?人口普查质量很差,漏报人数很多,进一步从技术上进行校正方面做得不好,有一些中国公布的人口数据连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家都怀疑,只能用他们的估算重新测算一下。姑且相信13亿人口是真实的,大概分析一下,就业人口大约是多少?就业人口指的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就业人口,比方农村地区大约是4.4亿,4.4亿是怎么算出来的呢?3.4亿是从事农业耕种和直接的生产劳动,不管是渔业也好,就是农林牧副渔,有1亿左右属于在农村地区生产加工型服务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城镇的就业人口是1.2亿左右,这两个方面加在一起是5.6亿。还有一部分是属于显性不在职人口,这些人在劳动年龄段里面,但是他们没有从事有实质性的职业,或者讲他们的职业是有弹性的,也有人说是自由职业,自由职业按照西方定义来讲,只要从事市场经济活动,都应该算劳动力。因为我们统计计算方法口径和西方不太一样,如果你没有固定的或者比较稳定的经济活动,可以看作是一个显性不在职人口,这部分人口大约有将近4亿,这个数字相当庞大。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其中主要的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有2.6亿,城镇还有1.3亿,城镇这部分人里边,除了会有一些失业人口,还有一部分属于城镇当中不在职的人口包括像老年、少年儿童、残疾人,当然残疾人中有一部分是就业的。大概划分一下就发现,目前的比例关系是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呢?目前5.6亿实质性就业的人口抚养的人口要超过13亿,承载的比重是比较高的。

  我想对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做一个界定,主要是指修改,政府能兑现他们所做出的诺言,2000年的时候,使中国所有只要是下岗职工或者是,凡是有失业特征的人全部纳入失业统计口径当中,到2000年的时候有关方面时机不成熟,还要往后推演,看官方统计的数字,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三点几、四点几,比较高的年份四点六,今年最多就是4.7,按照这个数字来说,中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主流经济学有一个统计口径,经验数据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2-6%的失业率都被看作是实现充分就业,中国4.6、4.7%还是充分就业,没有很沉重的就业负担,但是我们知道真实的失业率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没有把下岗失业人员算进去,没有把待业一部分人算进去,把所有这些应该统计的都统计进来,人家不爱统计,下岗了、失业了,不想登记,这部分人没有登记进去。不爱登记的原因,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好处,登记了也不一定给他找到工作和发放补贴,有些人说补贴水平太低,懒得要。我们的建议是希望,如果政府设立专项的失业慰藉金或者失业补贴也好,一次性发给,失业六个月以后到政府有关部门登记的话,应该一次性发放最初的补贴,这个补贴比如说当地最低功德的三倍左右,给一个短期的缓冲,真实记录状态,能够纳入到公开的失业率之中,这是一个过渡的办法。我建议希望最迟在2008年元月一号之前能够把失业率统计,将来城镇公开失业率就是真实的城镇失业率,农村因为不太好办,农村还有户籍制度问题,剩余劳动力转移,没有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的话,还不能纳入到这一部分。只能说城镇真实失业率08年之后能有这种办法统一的话,能看到大致接近真实。估算是什么呢?胡鞍钢、蔡昉这些人口学家、经济学家都做过预测,中国真实城镇失业率在12-17%,西方人看来这个数字相当高,两位数的失业率也是应该引起重视,对中国人口大国来说,这个数字还没有考虑到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人口,这些数字不是太高,相当可观和保守。有人曾经写过,最高的失业率可以估算到25%,这个失业率包括所有人,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人口,就相当于人口的四分之一,三点几亿人,如果这么大的人口群体失业的话,说明我们对劳动力的资源是严重处于闲置和浪费状态,这部分的浪费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浪费,前面讲中国人口红利不能持续太久的时候,在重要的发展期里边,实际上有几亿人口资源在浪费或者处于非常低的使用效率之中。我是支持低位的发展态势,这个说法会得到很少方面的支持,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把这方面展开来说。我希望到2180年的时候,能够恢复到1900年时候的人口水平,1900年中国人口大约4.2亿人。

  经济福利。过去的福利是单位福利、企业福利,社会福利这方面的概念非常淡漠,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之后,开始逐步建立这方面的概念,搞社会保障体系,直到今天还没有建立起真正值得依赖的体系。经济福利的来源很清楚,来源于税收,政府用这些税收一部分公共支出,再一部分是转移支付。转移支付考虑社会保障体系和政府对贫困家庭的补贴等,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尤其是具体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文化、艺术、体育等各个方面的设施。我们没有一个比较硬性的约束,每一届政府每一年对财政税收的增长有很强烈的要求,比如说2005年,财政税收增加了五千多亿,政府非常高兴,当做一个政绩到处宣扬,我当时跟他们说,这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你取得多大成绩,没有说你相应提供增加多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没有对应的关系,只是说增加了多少税收,拿了多少钱,但是你为人民办了多少事这一点没有说,对政府的行为没有一定的约束,是中国社会福利得不到保障一个最重要的制度缺陷,这方面应该有硬性的约束。每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提出经济指标要求完成,每一年增长幅度10%-20%的财政收入,相应增加10-20%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或者说不能增加那么多,要有一个说明,有一部分为什么达不到,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这才是公共财政的理念,因为你是仆人,你要向主人交代,你拿主人的钱干什么,否则主人为什么每一年把更多的钱掏出来给你支配呢?对经济福利这一块不是说被动等待政府赐予经济福利给你,而是说经济福利是我应当享有,我要求政府给我提供相应的经济福利,如果达不到要求的话,我们至少在舆论上,在其他方面给政府施加影响,希望经济福利有相应的提高,更经济增长幅度相对应。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