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文章:开启新思路 改造“空巢村”
2006-05-10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但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民大量外流,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这种状况不改变,新农村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前不久,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农区就此问题进行了调研,既了解到存在的问题,也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探索和希望。

    老幼妇孺:农村的守望者

     作为边远地区,内蒙古农牧民收入较低。近年来自治区将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十五”期间共转移180多万富余劳动力。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等待转移的劳动力还有240万人左右。

     然而,因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建设新农村的任务变得极为艰巨。

     记者在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地农村走访,发现很多农村已是仅有老幼妇孺留守的“空巢村”,村容残破不堪,有些农户甚至用土坯、砖瓦堵住房门,举家进城。

     “以前还是‘三八’、‘六○’部队,现在净剩老弱病残了。”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罕台村,村主任苏二才忧虑地说。

     罕台村附近丘陵沟壑纵横,152个村民人均水浇地不足1亩。苏二才介绍说,大部分村民常年在外打工,老幼妇孺留守在家务农,“其他村也是这样,有能耐的都跑了”!

     52岁的村民田启昌家十分冷清,他失落地说,20出头的两个孩子都在鄂尔多斯市打工,年收入1万多元,而老两口在家耕种28亩旱地,一年收入才3000多元。

     达拉特旗树林召镇薛铺窑村共有村民2900人,外出务工的约1000人。“有文化、有气力的都走了,别看村里人均四五亩水浇地,可年轻人根本看不上!该咋办呢?”50岁的薛铺窑村村主任杨存良连声叹息。

    “新农民”燃起农村新希望

    虽然农村“空巢化”的现象较普遍,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劳务输出外,一些农村也涌现出了留守农村的“新农民”。这些农民头脑精明,有见识,组织能力强,为“空巢村”建设新农村燃起了希望。

     走入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王家沟一社,但见宽广整洁的中心街两旁,32处瓦房、羊舍一体的农家院排列得整整齐齐,村口立着“内蒙古‘敏盖’绒山羊饲养繁育基地”的牌子。

     “10多年前,我家每年还靠借债过日子,哥哥是哑巴,母亲患有癫痫病,全家只有10多亩旱地,吃了上顿没下顿。”回首往昔,杜伍感慨万千。如今,他已是当地有名的“养羊大王”。

     自1990年起,杜伍就拜师学习绒山羊杂交繁育技术,如今他家饲养着“敏盖”杂交绒山羊种羊100多只。2005年他出售种羊32只,每只饲养成本300元左右,售价却在4000元左右。

     因养殖水平高,杜伍前年“荣升”当地绒山羊养殖协会的副会长。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全村绒山羊种羊存栏量已突破5000多只。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3万元,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养起了种羊。

     家住伊金霍洛旗哈沙图村的宋利平也是一位“新农民”。寒冬腊月,走进宋利平家,映入眼帘的是洁净的院落,宽敞明亮的瓦房,家具摆放有序的厅堂,屋旁牛舍内几十头奶牛或躺或站,悠闲地嚼着草。据悉,宋利平曾进城打工多年,1997年后返乡尝试养奶牛,目前年收入6万多元。

     让宋利平成为名人的,是2003年他自办了农牧民“学校”,他每周请专家、致富能手为村民授课两次,内容主要为农牧业实用技术和农业政策,深受当地村民的欢迎,每次最多有70多人参加学习。    

     哈沙图村地处偏僻,过去较贫困,农闲时村里赌钱、酗酒成风,迷信活动猖獗。在农牧民“学校”的熏陶下,村里文艺、学习活动搞得很红火。目前哈沙图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村。

    以新思路培养新农民

    谈起改造“空巢村”,一些基层干部担忧地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空巢村”大量“失血”后,以老幼妇孺为主的农村人口结构根本担不起这一重任。怎样使零星出现的“新农民”壮大成群体呢?“首先应利用现有力量,调动一些懂农村、爱农村、德才兼备的农民带头人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的发动机。”基层干部建议说。

     鄂尔多斯市面积8.7万平方公里,人口140万,气候干旱,沟壑纵横,人口稀少,生产力分散、落后。鄂尔多斯市市委副书记杜梓分析说,中西部地区农村壮劳力外出务工已是潮流,在这种形势下培养新农民,必须开启新思路。

     他说,2006年鄂尔多斯市将在300个村实施远程教育工程,2007年再增加200个村,3年内覆盖全市所有农村。同时发挥网络的辐射作用,以务实有效的内容丰富农民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培训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

     伊金霍洛旗旗委书记刘文山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牧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应当成重中之重来抓。应对“空巢村”的挑战,培养方式应不拘一格,比如农村文化大院、电视、广播宣传和科技下乡等,要调动农牧民积极性,保证培训内容的实用性、鲜活性、有效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

     在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记者参观了镇里的电化教育中心。这个镇目前已建成拥有DVD、电视机、摄像机、电脑编辑系统等近17万元设备的远程教育中心,网络联结23个行政村,播放点为30个,定期播放节目供农村党员和群众学习。过去,镇里的电化教育对象是农村的600多名党员,经过几年发展,全镇2.5万多农牧民,80%可以接受远程教育。

     据吉格斯太镇干部刘培光介绍,电化教学的内容是“三农”政策、种植养殖技术等知识,同时播放文化片以及当地的戏曲节目,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在电化教育的熏陶下,当地农民的生活正悄然发生变化。

     吉格斯太镇龚吉仁村村民常栓曾是村里有名的赌博汉,在村电教室观看了农民勤劳致富的事迹后,痛改前非养起了奶牛,如今已拥有奶牛100多头,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没有在电教室学习的经历,就没我今天的好日子!建电教室比年年给村里送救济强多了。”常栓深有感触地说。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