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行动”是不是在作秀?
2006-05-08

 
  原始新闻

  3个星期的全部消费150元,平均每天只有7.14元,其中包括通讯费、交通费在内。对于南京财经大学的黄斯旻等63名同学来说,150元是他们21天中全部开销的上限,因为他们正在参加一次特别的体验活动:“饥饿行动”。

  这样“饿”一下,能培养吃苦精神

  关切

  如今,一些大学生“两眼不看家务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滋生了养尊处优的心态,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这都是他们缺少接受吃苦教育的环境所致,这种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从人才学的角度看,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历经磨难是必要的。只有真才实学而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难以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不仅适应不了激烈的竞争态势,还极容易被困难吓倒,被挫折击垮。

  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亲身体验,在“饥饿”中培养了节俭美德,从报道中可以看出,“饥饿行动”的效果是明显的:短短几天的饥饿体验后,他们“连最不爱吃的菜吃起来都特别香”,早就筹划好的春游计划也不得不取消了,周末只能在校园里以书为伴……

  更重要的是,如此体验贫困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使之更有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重视实际工作能力和优秀品质,而不是惟学历是用。“实用”已成为人才市场的主导思路,企业人才定位趋于合理化,能吃苦的大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而这种吃苦精神,正是需要在类似“饥饿行动”的吃苦教育中培养。

  节俭的美德,短期内“饿”不出来

  傅淞巍

  “饥饿行动”只有63名参与者,与主办者为了培养广大学生节俭意识的宣称,显然具有相当大的距离,同时凸显了主办者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由于参与者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正常开销只能放弃,早就筹划好的春游计划不得不取消等诸多消极因素,“饥饿行动”缺乏吸引力早在情理之中。

  节俭意识应该是一种量力而行的适当的消费意识,而不是刻意忍饥挨饿。而平均每天只有7.14元的生活费,只够买两盒盒饭,挨饿的大学生会不会因营养不良而影响健康?只顾吸引眼球的主办方对此似乎并不在意。

  事实上,仅仅21天的“饥饿行动”,并不必然产生节俭美德,同时饥饿之后的大学生生理上需要营养的补充,心理上反弹出享受生活的渴望,也是该行动不可避免的后果之一。这些围绕“饥饿行为”的铺垫与后果,显然不在只求过程轰动的主办者的考虑范围。

  节俭作为一种心灵上的美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品质,它需要稳固的思想基础与实际生活的磨砺,它是在自然而然、循序渐进中产生的一种道德,它绝不可能依靠某个行动就能够一蹴而就。

  如果不辅之以深入人心的节俭教育,不在日常塑造大学生的理性消费习惯,而只是靠孤立地举办“饥饿行动”的活动,去突击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主办者的诚意值得怀疑,其行动的结果也必然是空中楼阁。

  不是去注重吸纳学校中所有学生的参与,没有一个能长期产生功效的节俭美德的培养机制、运行机制,只是以部分学生的兴趣去组织的一次短期行为,以破坏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极端行动为过程,以一次性行动和吸引眼球为特征,“饥饿行动”的本质当然是一次流于一时轰动效应的表演秀。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