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是和谐社会的新动力
2006-03-16
  公益不仅是一种时代的潮流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需要,更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一种新动力。今天的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与社会矛盾加剧的历史转型期。发展公益事业,不仅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而且还可以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提高政府效率,并为我们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思路。
    
今天,我非常高兴参加这个论坛。因为,我们《公益时报》与中国公益论坛,有一种天然的密切关怀。我们是孪生兄弟。
    3
年前,《公益时报》与中国公益论坛一同创办:200161日公益时报创刊当天,第一届中国公益论坛召开。今天,我们再一次在这里承办第二届中国公益论坛,共同总结3年来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方向。       
    3
年前,第一届中国公益论坛召开时,公益和公益事业虽然被认为具有积极意义,但还是非常超前的一种思潮,远没有现在这样的市场。今天,公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热点,公益事业开始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潮流。
    
看一看近两年的媒体报道,公益和与公益相关的词汇,如慈善慈善家企业公民社会责任志愿者非政府组织基金会“NGO”等等,已成为流行话语。 
    
可以说,一个公益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
    
我非常高兴,我和我的同事们创办了国内第一份公益媒体,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公益社会转型和迈进的历史。
    
今年61日《公益时报》创刊3周年的时候,我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社论,今天,我愿意在这里再一次重申和强调我们的理念与主张,这就是——
    
公益不仅是一种时代的潮流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需要,更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一种新动力。
公益是一面新的旗帜
    
每一次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都需要一种新的强大的推动力。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社会的每个成员或群体才能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并不断发展进步。
    20
世纪中叶,我们找到了政治的利剑——民主革命的大旗,斩断了身上的枷锁,实现了民族解放,这是中国人的第一次解放;
    20
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寻到了经济的法宝——市场经济的旗帜,20多年改革开放,实现了国家的繁荣,这是中国人的第二次解放;
    21
世纪,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实现中国人的第三次解放,就必须高举公益的大旗。
    
最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这是我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
和谐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的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有社会公正、鱼水交融的社会组织环境,和充满信任、热情、正义、道德、勇气、负责的社会。
    
党中央建设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为中国现代公益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公益是和谐社会成功的秘码
    
今天,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与社会矛盾加剧的历史转型期。社会转型期既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能否解决,或者说社会是否和谐,关系到改革开放能否最后成功,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前途,和中国的命运。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这种深层次的危机,单靠以利益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手段,和以强制为特点的政府行政手段,都不能解决;只有通过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一套现代公益的制度,才能从宏观入手,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市场和政府不能解决的问题。
首先,公益制度是保护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社会保障体系。
    
谁最需要公益?穷人需要公益,弱势群体最需要公益。农民、城市下岗职工、城市贫困人口、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外地人、女性、艾滋病等等弱势群体、社会边缘部落需要公益。
现代公益事业,就是通过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来促进基本社会服务的改善,以满足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的迫切需要,进而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全面小康的。
其次,公益是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提高政府效率的一个最有效途径。
    
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社会管理模式,是采用政府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为此,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原来由国有企业和政府自行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被逐步剥离出来,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而伴随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多样化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客观上对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今天,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倡导 “小政府大社会,政府正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转变,政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社会事务进行全方位的直接的管理,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微观社会职能,应该也可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
    
以民间组织为主要生力军的公益事业将在政府职能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公益性民间组织不是要跟政府分权,而是要帮政府做事,为政府服务。民间组织与政府合作,政府把社会事务让人民去办,让公益性非政府组织去办,使政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最终促进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全社会的福祉。
    
在这个意义上讲,公益可以降低社会发展的成本,发展公益事业,也是现代文明政府的需要。
最后,公益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新思路。公益也是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内在需要。公益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富裕阶层、强势阶层怎么对待贫困者、弱势群体的问题。一个公益制度缺失的社会不可想象。各国历史上出现的社会动荡和倒退根本原因是什么?归结到一点,是没有了公益,没有平等,没有公平、公正、正义。没有公益制度的历史只有两种:一种是和平时期,富人侵犯穷人;另一种是革命时期,穷人侵犯富人。我们今天可谓正处在一个公益饥渴的时代。建立公益制度还是让基尼系数继续高涨?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选择。
    
在这方面,美国是我们的榜样。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人之一、曾获得美国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颁发的计算机先驱奖的著名华侨朱传榘先生讲过一句话,美国为什么能一直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就是因为美国有公益事业——成千上万个公益性民间组织——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
    
公益是新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框架。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中,社会将会产生三个体系的共存:第一个是政府国家,第二个是企业市场,第三个就是民间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公益事业。政府、企业、NGO,构成社会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三位一体,相互积极配合,使社会得以和谐健康发展。
    
可见,公益制度是现代文明不可分隔的部分。公益制度和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公益给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恩格斯讲,社会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现在的中国社会最需要什么?最需要公益精神。而我们《公益时报》要做的,就是要传播公益价值理念,唤醒整个社会的公益精神。
有一位作家写了一个故事,说他到美国去看富人区,看完他问同去的美国朋友,嫉不嫉妒?美国人说不嫉妒,有机会他会同样富裕的。到日本也是看富人区,又问人同样的问题。日本人讲,要向人家学习,追上并超过他。这位作家回到中国,到南方去看富人区。围墙很高,院里还有狼狗。他问陪他同去的中国朋友,嫉妒吗?回答说什么?岂止是嫉妒?恨不得把它炸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一种仇富心理。仇富心理的产生背景非常复杂,但跟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大的调整期有关。整个社会结构都在调整,每个人的心理结构也必然发生改变。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正在受到市场经济的最严重冲击。国人道德的总体沦丧,社会责任感的普遍下降,爱心和公益心的严重缺失,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严重危机和不争现实。
    
如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如何建立中国的公民价值体系?在一个现代公民社会,传统的道德说教已经显得过时,而来自于西方宗教的感恩观念,显然也不适合中国国情。由人本的感恩和科学的反哺组成的现代公益精神,无疑是中国式公民时代的最佳选择。
现代公益事业不同于传统的慈善事业,第一,公益不只是一时的救贫救急,而是从制度上出发,来考虑如何从根本消除社会贫困;第二,它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施予与恩赐,而是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使穷人或不成功者在重新进入经济竞争领域时,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平等的机会,以便让每个人的权利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每个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教育、获取各种信息、过上体面的生活。
    
在这里,帮助不是以个人恩赐的方式直接地给予他人,而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公益机制间接地达到他人手上,是作为普遍的个人 “应得的权利的方式实现;
在这里,没有人身依附,没有私人恩怨,所产生的是对社会共同体的凝聚与认同。因此,这样的公益制度产生两个最积极的结果:一是可以培育独立的人格,激励个人的奋斗精神;二是在个人心中树立对社会共同体的忠诚,从而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和富有生机。
因此,现代公益精神不是建立在传统社会道德教育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个人之间感恩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日益完善的社会公益制度的基础上。
    
美国的布什总统曾经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美国最美好的事,就是至少有一半美国成年人,每半个月至少去做一次公益活动。美国的公益之父卡耐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穷人和富人,要兄弟般的团结在一起,要建立和谐关系。另一位大企业家洛克菲勒曾经富可敌国,他捐赠建立的芝加哥大学为他的国家持续不断地生产光荣和梦想,他的财富也因此获得了永生。诺贝尔留下的财富成为全球科学家、文学家的致命诱惑,成为新宗教,成为现代文明的一极,成为全人类的光荣与真理的代表。是卡耐基、洛克菲勒和诺贝尔的财富,代表了财富的信心和理想,代表了财富的品格,代表了财富的生命,也代表了他们民族与国家的命运。
    
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商人、企业家们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支柱、主流阶层。中国企业家阶层崛起之后,也非常需要并正在寻找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构建。而现代公益观念和社会责任,无疑是当代中国企业家阶层最紧迫的需求。企业家的公益,核心就是社会责任、人文关怀和新财富精神,除了对外热心参加社会捐赠、公益活动、服务社会,还包括对内的员工关怀,和鼓励企业员工参加各类志愿、社工等公益活动。
    
公益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生活方式。自然经济条件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生产关系是一种低生产力水平的产物。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革命。中国将从一个熟人社会向一个公民社会转变。现代公民社会通过公益制度培养每个人对社会共同体的忠诚和主人翁精神——“这个社会是我的,我有责任把它变得更好
公益是一种普遍的互助的价值观念。主动性是人性当中最有革命性的要素,公益突显了人性最革命的力量,不靠神仙皇帝,一切要靠我们自己。在公益组织里,每个人参与公益活动,不再需要光环,也没有压力,只要愿意奉献,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中国自古以来的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帮老助残的传统美德,将通过制度化、专业化的公益服务体系得以传承、光大。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来源于现代公益制度的创建。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认为,21世纪是不是中国的世纪,除了经济上的强大,还要看中国重不重视公益精神。如果中国人没有公益精神,中国只能成为一个一般的国家。只有公益,才能使中国走向伟大。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