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与个人品德修养
2006-03-06

齐鲁自古为礼仪之邦,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特别强调“礼义”、“礼尚往来”。要求待人恭敬热情,懂得关心人、尊重人,善于宽容,“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知恩必报,以德报怨,以直报怨。


  在礼义之中又特别强调“让”。《左传· 襄公十三年》:“让,礼之主也。”意谓对他人恭敬、谦让、讲礼貌、有礼节,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正如孔子所言:“不知礼,无以立也”(14)。“恭而无礼则劳,慎不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15)意谓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貌似恭敬却无礼就劳扰不安,做事谨慎却不懂礼就畏缩胆怯,刚勇却无礼就会作乱,直率却无礼就会尖酸刻薄。可见礼义在人际交往中处理其矛盾冲突以及个人修身养心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礼义就必然会出现。礼义、礼让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讲礼义,不会礼让,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不讲礼让、礼节、不懂礼貌者,为了个人的利益,争得脸红脖子粗,人性都变得赤裸裸的,人际矛盾和冲突也就因此而扩大、激化;不讲礼让,不讲文明、公德。在公共汽车上,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老弱病残专座”一旁站着,年轻人却佯装不见,心安理得地坐在那里;有的假装睡觉,一副爱莫能助、不屑一顾的样子。


  不讲礼让,不讲方式、方法,心中只要有不满、不平和烦恼,就要寻找一切机会将其宣泄出来;不讲礼让,就是不愿做一个正直、高雅、文质彬彬、有修养、遵纪守法的人。总之,人们不是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了,而是粗俗、庸俗、媚俗和恶俗,是赤裸裸的人欲、物欲、金钱欲,这是一种人性的沦落。


  愚昧无知,不懂规矩、方圆,也就不会有文明修养。私心太重者,整天考虑自己的利益,怎么会对他人礼让?缺乏同情心的人,对什么都很冷漠,待人不可能热情。心胸狭窄、好报复者,吃了点亏就想报复,根本不可能“以德报怨”。骄傲狂妄者,目空一切,又怎么能以礼待人?总之,这些人缺乏文明道德修养,不懂得讲礼让。


  讲礼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难度。要不尚空谈,注意个人的文明和修养;在个人利益上,不斤斤计较,要强调谦让;要用社会公德、完善的制度来保证礼让的实施;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公众的压力;还要注意从小培养,从小事中逐渐养成。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基础做起。

三、尊老爱幼,讲求孝悌


尊老爱幼,讲求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管子·入国》记载,管仲在齐国大力推行敬老养老之制,专设尊老养老的机构,委托官吏专门负责。规定:七十岁以上者,一子免除征役,每年国家赠送三个月的肉食;八十岁以上者,二子免征役,国家每天供应酒肉。死者国家置办棺椁。鼓励老人的子女,精作饮食,询问老人要求、嗜好,以尽赡养之责。还规定:国都城邑设问病医官,以君王旨意对病者慰问:九十岁以上者,每天一问;八十岁以上者,两天一问;七十岁以上者,三天一问。重病者,向上报告,君王亲自慰问。


管仲尊老爱幼之制还体现在制定法令、举贤授能之中。在选贤“三选法”中,把“孝慈于父母,长悌闻于乡里”,列为选贤举能的重要标准;而把“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16),作为惩恶之依据。《管子·幼官》载,“第二次会集诸侯下令曰:‘要赡养孤老,供养常病者,并收养孤儿寡妇。’”《管子·大匡》曰:“诸侯世子不孝父母,不友爱兄弟,不敬老尊贤,三者无一,可以诛伐。”在诸侯会盟时,将尊老爱幼、孝悌之道,列为诸侯及其世子必须遵守的法令条款。《管子》中有关尊老养老、慈幼、恤孤、赈困、接绝等对人的多方面的关心、爱护、救助,充分体现了人本精神和人生价值观。


齐国贤相晏婴继承管仲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张罢徭役、薄赋敛、反奢侈、倡节俭,做到“老弱有养,鳏寡有室”(17)。齐国历代君王诸如威王、宣王等,敬老养老,尊贤重士,“哀怜鳏寡,抚养孤独,赈济贫困”(18),蔚然成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孔子对这一传统美德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9)孝首先是一种自然情感,孝不只是“赡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敬爱之心,使老人精神上得到安慰与快乐;对父母老人若缺乏由衷地敬爱,仅在物质方面赡养,那就等同于动物了。孔子从人不同于动物本性出发,升华、丰富了孝的内涵。孔子又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20)做子女的,对父母的年岁,不能不记住。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强调子女对父母要由衷的敬爱和关心。只有这样才符合血缘伦理道德的原则,才具有美的人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美。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回答:“《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1)孔子认为孝悌的品性对政事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风气渗透进政事,就等于参与了政事,为什么一定当官才算从政呢?他的学生有若发挥他的思想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22)这就把孝悌与政事结合在一起了。这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的先声。孔子的孝悌思想不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无不受血缘伦理或政治理念的制约。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出则孝,入则悌”。人类的爱心和同情心,首先是从父母兄弟那开始的。敬与爱是人类一种普遍的高尚的情感,将这种情感不断地保持和发扬,就会具有仁的品德与行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著名观点,就是要人们象尊敬自己的老人那样,去尊敬别人的老人;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护别人的孩子,这才是仁。仁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同情、人间关怀,也就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美丑。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风。由此推而广之,延伸到学校、社会,形成良好的校风、社会风气。

四、勤劳节俭,淳厚质朴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提倡勤劳节俭,自食其力,劳动光荣,珍惜劳动果实,反对奢侈浪费。《尚书·虞书》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齐国,管仲、晏婴“禁侈尚俭”之风,传为佳话。墨子倡节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23)、“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逸则亡”;“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24)


据《说苑·反质》载,齐桓公对管仲说:“我们的国家很小,而可供使用的财货也并不多,然而众臣们穿的衣服,乘的车马却奢华得很,我想加以禁止,你看可行吗?”管仲答道:“我听说,君王品尝一下味道,众臣就会大吃大喝起来;君王喜欢穿戴、讲究服饰,众臣便会跟着盛行开来。现在您吃的是桂花羹,穿的是纯紫衣、狐白裘,这就是众臣生活奢华的原由啊。有诗曰:‘不躬不亲,庶民不信。’既然您想禁止这种奢靡之风,何不从自身做起呢?”桓公说:“好!”于是重新制作了纯布衣、普通帽子,并穿戴着这样的衣帽上朝。一年之后,齐国上下,大兴勤俭节用之风。


春秋末期,各诸侯君王和贵族大臣无不争豪斗富,竞相追求奢侈豪华生活,风靡一时,齐国尤甚。当时的齐景公大兴土木,筑路寝、长庲、柏寝之台,观赏台榭池苑之美,喜欢穿戴华丽的服饰。例如齐景公穿的鞋子,饰以金银、珠玑和美玉,沉重到仅能移足。冬天就穿着这样的鞋子上朝(25)。


上行下效。齐国的权贵们无不沉湎于高台池苑、听歌看舞、吃喝玩乐、醉生梦死之中。晏婴对此深感忧虑,于是鲜明地提出:“廉者,政之本也”(26),并从自己的衣食住行做起,穿缁衣,吃粗粮,居陋室,驾驽马,多次辞绝君王赐予的衣裘、车马、封邑、新宅,“以节俭力行重于齐”(27)。晏婴穿的是“缁布之衣,麋鹿之裘”;吃的是“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卯、苔菜”,其家人也是“食不重肉,妾不衣锦”;居住在条件差,潮湿喧嚣的闹市附近;出行时,“栈轸之车,而驾驽马”。


《左传·昭公三年》、《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均载录,晏子的住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齐景公想在高处为他另建大宅,晏子则以“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而辞绝。后来,齐景公便趁晏子使晋,为他在原址扩建了一所豪华住宅,并把周围的百姓驱赶了。晏子返国以后,面君坚辞,拒不进住。最后只好恢复旧居原貌,把老百姓请了回来,仍与民同邻。晏子“乘敝车,驾驽马”以朝,齐景公要赠送给他“辂车乘马”,又被他辞绝;齐景公屡次要赐之封邑、予之“千金与市租”,也均被晏子再三谢绝,始终不受。晏子说,君王让我统领朝廷百官,我节制自己的服饰饮食之养,是考虑国家与人民;即使这样,我还是忧虑众臣奢靡而不顾及其行为啊。


晏婴正是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耻贪抑奢,禁侈尚俭,清廉自守,以自己的行动为表率,为国人垂范,以纠正风靡全国已久的奢侈之风。因此,每当齐景公有所赐予,晏婴总是再三辞绝,以君子之行自律。他认为“节受于上者,宠长于君;俭居处者,名广于外”(28)。晏婴深知,富贵财富虽为人之所欲,但过度的追求则会走向反面,应以德行节制自律,克勤克俭。正所谓,为政清廉,国泰民安;为政污贪,不战自亡。《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载,齐景公有一次问晏子:“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答道:“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载晏婴看来,清澈的流水是美好的。它混浊之时,无所不被污染;它清洁之时,无所不被洗涤,故而长流不息。人们若能象清清流水那样洁净,克勤克俭,廉洁正直,其声名便会永驻人间。

注释:
(1)《论语·子罕》;(2)《论语·述而》;(3)《论语·卫灵公》;(4)《论语·雍也》;(5)《论语·颜渊》;(6)《论语·里仁》;(7)《论语·公冶长》;(8)《论语·颜渊》;(9)《论语·学而》;(10)《孟子·梁惠王上》;(11)《墨子·贵义》;(12)《道德经》二十二章;(13)《礼记》;(14)《论语·尧曰》;(15)《论语·泰伯》;(16)《管子·小匡》;(17)《晏子春秋·内篇》;(18)《战国策·齐策》;(19)《论语·为政》;(20)《论语·里仁》;(21)《论语·为政》;(22)《论语·学而》;(23)《墨子·非乐上》;(24)《墨子·辞过》;(25)《晏子春秋·内篇谏下》;(26)《晏子春秋·内篇杂下》;(27)《史记·管晏列传》;(28)《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