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基金会获“零捐助”
2012-10-23

 教育发展基金会获“零捐助”

2012年10月23日    来源:京华时报

  日前,一个由“郭美美事件”余波引发的新闻引起了大量关注,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自2011年6月30日成立以来,遭遇了“零捐助”的尴尬,“以前,企业和公众都很热心各类公益慈善活动,都主动找上门来。可自从经历‘郭美美事件’后,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遭到了质疑。”该基金会秘书长周忆江表示。为了吸引捐助,基金会还提出了“零提留管理,全透明运行”的口号。

  基金会如何应对“零捐款”?此前,有公益人士提出“用脚投票”的概念:通过基金会信息公开,让公众自己寻找到愿意捐款的基金会给予支持,而对于那些不透明和项目做得不好的基金会,则选择不捐款,任其在竞争规律中淘汰。也许,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是一个透明做得好,但未被公众关注到的基金会,但由此也延伸出两个结论:一是基金会的信息公开工作任重道远,二是基金会完全依靠捐款生存必然面临生存之虞。对此,通过成功投资,百年后仍造福人类的诺贝尔基金会发展历程,对中国基金会的生存法则应该有所启示:捐款不应是基金会生存的唯一之道。此外,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的“零提留管理”概念并不值得提倡,如果真的希望公益机构不要被“打死”,首先要让公众理解,公益是需要成本的,当公益成为职业,公益人也要生存,不留管理费的公益组织,只意味着该组织的“生存费用”自有来路,而不能说明自身的“清廉”与“高效”。

  “卢美美”日前走进北师大进行公益讲座,对此,主办方表示大学生希望听到这样的公益声音,另一方面,大量的网友却表示不能接受公益“污点人物”走上讲台。

  浙江村民何国苗,在捐出上千万的专利收入后,自己一家人蜗居30平米小屋,做公益真要如此“寒酸”?但何国苗本人显然并没有把自己放到道德的至高点上,“我只是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其他人,如果哪天我的经营状况不好,没有这个能力了,可能也就不做了。”“随手可做、力所能及”是何国苗传达的一个健康的公益理念,公益并不是让人做圣人,只是让人做一个有爱心的健康的正常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