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空法师:佛教僧人的使命
2011-05-31

湛空法师:佛教僧人的使命

2011-05-27 来源:凤凰博报

  题记:我们应抱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心愿,切除身上一些不良烦恼习气,摆脱“官气、俗气、霸气、匪气、阔气”这些本不应贴在和尚身上的标签。做一个严净毗尼、饶益有情的真正的僧人、佛陀的传人;为薪火相传、为众生苦难做不请之友;少作沽名钓誉的假学术,少耍陈词滥调的官腔,少建一些有场无道的寺院;多从心地下功夫,向祖师看齐,以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种子,方便为究竟的精神致力服务于众生、造福社会。
 
  穿越千年的时空,积累岁月的沉淀。

  我们怀着欢喜的心情迎来释迦佛陀华诞,窗外杏花飘落,阵阵钟声悠扬传来,智慧之灯褶褶生辉。佛祖还在灵山拈花微笑,一笑就是一世界,淙淙的恒河法水滋润人们的心田,鹿野苑依稀还停留着佛陀的足迹。

  弦歌三千年,懋绩映世间。

  一切法因缘而生,佛教西土东渐,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冲击,相融合,形成了现在的中国特色的佛教。影响着中国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形影不离。

  作为灵山遗脉的后学,站在时代的窗口,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弘法的重任。

  常言道,利生是事业。

  面对今天这样的一个喧嚣扰攘的社会,物欲横流,众象万千,瞬息万变,作为佛门年轻一代的我们该如何去弘扬佛法,利生事业。

  对真理不可遏止的探求;对菩提不可遏止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怜悯。

  应是我们所作的,所为的。

  佛教乃给人智慧,给人解脱,应众生之机而说法,而施教。

  当我们躺在舒适的沙发上欣赏电视的时候;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聆听老师传授知识的时候;当你拥有健康的体魄,安心办道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了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流浪游子?是否想到了渴求希望、憧憬未来的失学儿童?

  使命有千万种,但不外乎给人安乐,给人幸福。作为年轻的我们是不是多应想一下苦难的众生,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之绝学,为万世之开太平。佛教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因为我们年轻,作为年轻的僧侣,要有活力,我们要活出生命的年轻,是为明天梦想,佛教未来而活出生命的价值。

  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为众生而谋福利是我们年轻人应肩负的使命。太虚大师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中国地广人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对于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听法师谆谆教导的时候,对穷得连小学都上不起的孩子们简直是不可思议。然而,中国的贫困地区不会因为你认为它不可能存在而消失,中国的失学儿童也不会因为你认为不可思议而不存在。他们真实的存在于这个社会,他们需要社会的关心,需要社会的帮助,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惊讶,也不是叹息,更不是漠视,而是应该奉献我们的爱心,伸出我们援助的手。慈悲济世、利乐众生是佛教界最基本的理念。

  历史的车轮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进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虽然二十一世纪的物质文明相当发达,但世界上不平等现象尚未消除,贫富的悬殊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世界的纷争撕裂了人类的心灵;道德的沦丧,埋没了人们的理智;天灾人祸的降临使生命显得更脆弱。这些都令整个世界布满了危机,人们的精神处在极度的彷徨、空虚之中。如何挽救人心、拯救世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扬佛教的慈悲精神,广泛地开展济世利人的讲经弘法、慈善事业。

  台湾慈济人——证严法师,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有目共睹的斐然成绩。

  《华严经·行愿品》中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未来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应以佛法做指导,心没有困惑,没有动摇,更没有退缩,崇高的使命使我们深深懂得:穿上袈裟就要无私奉献,拿着佛珠就要慈悲济世。

  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怀:我只是大地上的一株小草,激流中的一朵浪花,我以风华正茂的青春,来到佛教,走上默默修行之路,磨练意志,成就佛道!

  用真诚的爱心,肩负着弘法利生的使命;从冰雪覆盖的雪域高原到骄阳似火的南沙海岸;从大漠落日的西北雄关到沧海明月的东南边陲;从碧波中疾驶的舰航到蓝天翱翔的白鸽……都有真诚的爱心在闪烁。

  甘地说:我有一个梦想。

  我们要像甘地一样,也有一个梦想。

  用青春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奉献之歌,让慈悲的甘露遍洒人间。抚首历史,正因为无数古来大德的崛起,才使一个佛教在历史的长卷中写下了永不磨灭的篇章。如果你是清泉,你是愿滋润干旱的大漠,还是流向泛滥的江河?如果你是烛火,你是愿温暖严冬寒夜里的行者,还是陪衬灯红酒绿中的过客?不要抱怨戈壁大漠不成春,你的汗水会浇出一片绿洲;不要抱怨边陲寂寥无芳草,你的热血会催开鲜花万朵。

  作为新世纪的佛教僧人,个人的成长必须与时代的脉搏共同跳跃。一切为了众生,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天的修学生活,把个人的努力融入建设佛教、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高举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旗帜,奉献自己,多做善事,让慈悲的甘露遍洒人间。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之信仰是智信而非迷信,佛教之信仰是兼善而非独善,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正因为佛教之信仰,是智信、是兼善、是入世。所以能够适应任何时代的需要;也正因为佛教是智信,是兼善,是入世,才能使我们认识人生本具佛性,而自尊自立,养成伟大的人格;才能发挥人性之慈悲,而自制自励,建立利己利人之伟业。

  建立理想,实现理想人生,完美僧格。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