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善文化的一点思考
2006-02-28

——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 徐永光在北京大学“走近NPO”学术讲座的讲演(节选)

    民政部将于今年11月召开“中华慈善大会”,作为大会组委会秘书长之一,我承担了大会筹备工作的一些责任,同时,也更深入地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发展慈善事业,培育慈善文化对于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民族是需要有精神来凝聚的。在西方和很多国家,宗教信仰和宗教精神的影响深入人心。许多人困惑于中国缺少宗教传统,有人还根据牛津大学早期的一项研究,得出“全世界有13亿人不信宗教,其中12亿人在中国”的结论。我相信,全世界不信教的人肯定不止13亿,但说中国12亿人不信教,倒是与国家宗教局关于“中国有1亿信众”的统计相吻合的。
 
    中国缺少宗教传统,但中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我们有老子、孔孟、易经。儒家思想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哲学,不是宗教,反对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提倡以伦理道德为基础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谈到文化传统与慈善事业的关系,有观点认为:西方的慈善事业发轫于宗教组织,慈善捐款是每一个信徒的必修课。中国的慈善事业缺少宗教文化的基因,因此难以发展。我的看法是,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早就存在慈善的文化基因。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论述,更早时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道理,都种下了慈善的基因。他们比耶稣早出生了五、六百年。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文化虽然不是宗教(在东南亚则已演化为有一定仪式的“儒教”、“孔教”),但它已经渗透在我们的血脉中。正是这种文化的力量使得中华文明传统在所有文明古国中惟一能够保持下来,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但是,到了近代,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受到了批判,“文革”时更被批倒批臭,“扫进历史垃圾堆”。那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了我们的精神支柱,虽然有神化和盲从,但这种精神信仰弥补了文化断层造成的空白。

    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使中国人重新获得了做人的基本尊严。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当我们的物质世界建设日见成效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世界或者说道德价值体系正在遭受严重的侵蚀破坏。唯利是图、尔虞我诈、信用危机、道德滑坡乃至贪污腐败之风的侵袭已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我看到《新京报》的一篇报道:7月19日,在北京今年最炎热的那天下午,一位年过七十的老太太病倒在北京火车站广场上,呻吟求救3个多小时,围观群众成百上千,没有一个人施予救援,没有一个人报警或报告医院来救护。老人就在众人冷漠的目光下挣扎着死去。当事后记者赶到现场,问围观群众“为什么不报警”时?众口一词的回答是:“我们赶路”,“我们忙”。事不关己,麻木不仁,见死不救,竟然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
 
    这件事让我至今胸口发堵,如哽在喉,并使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在我们所进行的一切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文明建设的努力中,是否应同时加强慈善文化的建设,借此找回我们正在缺失的精神道德价值。我在一个会上呼吁:做好慈善事业,让中国人更加接近“上帝”。这个“上帝”不是那个上帝,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慈善心、公德心、公益心、博爱心;是通过慈善事业,让惩恶扬善,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公民责任,感恩之心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成为中国人的群体意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