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统筹的办法解决民生问题
2011-01-31

用统筹的办法解决民生问题

2011-01-31 来源: 天津网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今天,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蓬勃发展,民生显著改善。改革伊始,我国有近1/4的人口属于绝对贫困人口,而到了2007年年底,全国绝对贫困人口占比不足2%。城乡居民储蓄增长了700多倍。世界银行的数据则显示,在过去20年里,全球脱贫事业的成就有六成以上来自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民生的显著改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然而,与在经济领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仍然是“短板”,我们民生改善的程度和水平还远远不够,民生问题出现了十分复杂的状况,只能用统筹的办法才能解决。这和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复合性、中国民生问题中客观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中国民生问题发生的特殊国情和社会背景有关。

  民生问题

  的复合性

  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复合性表现在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民生问题中包含着生存、保障和发展等多个层面,以及不同的阶层和群体有不同的需求等方面。

  1.中国人生存需求的多样性

  何为民生?《辞海》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这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今天民生问题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吃喝住穿等物质需求,被简单地解释为生存、活着,而是包含有多种需求,包括物质、精神、文化、心理等多个方面,是复合性的。

  2.当今中国民生问题包含着生存、保障和发展等多个层面

  民生问题的复合性还表现在它包含了生存、保障和发展等多个层面。生存以衣食住行为主要内容,从当代社会民生问题的角度说,要解决吃喝住穿问题就得有收入,就得有职业,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问题都属于这类问题。保障是民生的又一个层次。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没有社会保障,是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挂钩的现实民生问题首先是要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当然人的安全、身心健康也需要保证和保障,与此相关的社会治安和医疗卫生事业也是民生需要的重要方面。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不仅需要生存、保障,还需要发展,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好,更有希望。于是人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接受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又成为首当其冲的重大民生问题。概括地说当代中国民生问题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社会福利实现的状况。

  3.当今中国不同阶层和群体有不同的需求

  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现实的情况是社会已经出现了较大的贫富差别,出现了不同的阶层和利益集团。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处在不同的状况、不同的阶层和利益集团会有不同的需求,贫困者、温饱者、小康者和富人的民生要求会有很大差别。中央在解决民生问题中强基本、保基本的策略,缩小贫富差别和贫富分化的策略是正确的,但在当前的特殊形势下,政府在帮贫、扶贫的同时,应同时考虑到不同人、不同群体的不同要求,考虑到人们在走向富裕之路不同阶段上的不同要求。我们既要着力解决迄今仍然遗留的极少数贫穷问题,还要不断满足处在温饱层次,已经从温饱进入小康,以及从小康向更高水平的富裕社会前进的各种需要。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仅仅帮助脱贫,解决温饱问题的层次。

  民生问题

  的结构性矛盾

  我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彼此关联、错综复杂的,换句话说,它们是结构性的。所谓民生问题的结构,是指不同民生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与排列,以及每一种民生问题中所包含的各种问题之间的关联与排列。所谓民生问题的结构性矛盾是指各种民生问题自身或相互关联中的矛盾。由于中国当代民生问题是多层面的,各种民生问题互相联系、互相交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结构性矛盾。

  以劳动就业问题为例,该领域同时存在着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就是一例。一方面,一些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很难招收到急需的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专业特长的技工人员。另一方面,大量的求职者因为不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技术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出现了上述结构性矛盾。而这个劳动就业问题又显然和教育事业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涉及到我们教育发展中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等方面。有关媒体曾经议论过中国的低工资和低收入者的工资增长问题,分析认为对中国的一些低工资者不能用简单的涨工资方法来提高工资,原因是他们的素质低,技能差,不能承担技术含量高或较高的工作,只能做体力活,而提高他们收入的办法就是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承担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复杂工作。这就牵涉到教育和职业培训,而一旦劳动者脱离工作,参与培训,又有生活来源保证问题,必须有失业保障制度,才能使他们安心参与学习和培训,这又牵涉到社会保障。总之,民生问题的发生和解决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

  中国民生问题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发生在不同性质的民生问题之间,在同一类民生问题中也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以收入分配问题为例,在收入分配问题中,一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之间的矛盾;居民收入与国家、企业收入之间的矛盾;“强资本”与“弱劳动”之间的矛盾;垄断行业与一般行业收入之间的矛盾;不同地区(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同阶层和群体收入差距的矛盾等。

  除去收入分配问题外,其他民生问题中也存在结构性矛盾。

  教育中,普遍性的教育资源提供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教育发展与成才观之间的矛盾等等。

  在医疗卫生中,诸如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医院医疗设施薄弱,医务人员不足,病患者从农村涌向城市,又都涌向高端大医院,造成“看病难”;政府与企业(组织)、个人投入结构比例不合理,个人负担过重的矛盾;政府投入不足与医院自劳自吃(以药补医),产生“看病贵”之间的矛盾等。

  几乎在所有的民生问题中我们都能观察到结构性矛盾的客观存在。

  民生问题发生的

  特殊国情和社会变迁背景

  当代中国民生问题是在特殊的中国国情和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的前列,随着人民的生活在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上的提高,出现了民生问题上巨大而复杂的社会需求。然而中国的一些具体国情并没有改变,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相对落后。民生方面的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之间有很大的矛盾。要解决13亿人的民生问题,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前所未有的,非轻而易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也产生了民生问题中的特殊情况和问题。比如改革开放前我们搞计划经济,那时的民生问题是完全靠政府来解决,就业由政府安排,住房由政府统建统分,稀少的生活资料也由政府以票证等方式平均分配。有所谓“大政府小社会”之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用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在民生问题上也改变了以往由政府“全包”的方法,将政府过去的部分职能转交给社会,比如就业改为自谋职业等。有所谓“小政府大社会”之说。政府角色的变化带来了政府与民众在民生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在民生上长期依赖政府的民众还很不适应这样的变化,经过了30年的时间,人们开始熟悉了,逐步适应起来。但是,这样的模式又面临着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需求。在当前中国的特殊国情下,中国民生问题的核心内容有了很大变化,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问题(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如果说此前温饱问题主要靠市场,那么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能完全靠市场,要靠政府,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进而在此基础上寻求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经验现实的民生改善策略、运作机制和发展模式。换句话说,改革开放以来,在解决民生问题的部分职能上政府曾经由以往的“全包”到“脱出”,今天则又面临新的介入问题。当然今天的介入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模式上去,由政府再把民生问题“全包”起来,而是如何搞好二次分配,减小贫富差别,提供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这是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职能变化中的“否定之否定”,是向新的高层次上回归。

  用统筹的方法

  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  

  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谈到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时特别提到“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组成部分。统筹即统一筹划,在科学发展观中它不仅是一种方法论,也是认识论。在统筹理念中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历史、现实与未来是辨证的统一。“统筹”理念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中国当代民生问题正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因此要用“统筹”的方法解决。

  如前所述,中国民生问题是复合性的,必须兼顾人生存需求的多样性,必须兼顾人需要的生存、保障和发展多个层面,必须兼顾不同阶层和群体有不同需求的现实,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在贯彻中央强基本、保基本策略的同时,统筹兼顾民生问题的各个方面。

  由于中国民生问题中客观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在分析和解决民生问题时,必须深入分析民生问题发生和存在的内在联系,解剖民生问题的复杂性,用结构性的方法(即统筹的方法)解决民生问题。

  用统筹的方法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提示我们,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该同时有具体的对策、政策和政策体系等几个方面。它们既包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政策、法规,还应当包括中观、宏观、跨领域、跨地域、跨行业、跨群体的综合的政策体系和战略思维。无论如何,用统筹的方法,建立起系统政策体系来解决民生问题,才是科学的、有效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