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游戏:是娱乐还是罪恶?
2006-08-31

 南方日报
 
  心理

  在时下的年轻人中,如果谁不知道杀人游戏,一定会被认为是“史前动物”。在短短的几年中,杀人游戏风靡了全国,特别是受白领和学生的追捧。但现在杀人游戏也惹来了一些麻烦,就在不久前,哈尔滨的两名女子因为沉迷杀人游戏结了仇,结果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拼杀了一次,并付出了血的代价。而关于杀人游戏的讨论也因此在媒体中展开了。

  本是智力游戏

  记者了解到,杀人游戏是一个角色模拟游戏,扮演角色包括“法官”、“警察”、“杀手”、“平民”等,具体情节主要是“杀人”和“找凶手”。“杀人游戏”的名字听起来很吓人,实际上却没有半点暴力成分,更不需要任何武器装备。

  很多亲身参与过游戏的人都有不同感受,因其充满悬念,而且紧张刺激,年轻的白领和学生更容易沉迷这个游戏。心理专家说,作为一种扑克牌游戏或网络游戏,其本身无可厚非,甚至还是一个很好的智力游戏,因为参与其中可以锻炼人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还有口头表达能力,甚至还有人说它曾是哈佛大学MBA的心理训练课程,是上世纪末由硅谷归国的留学生将其带到国内。

  而杀人游戏也很快在国内风靡:从最初留学生、IT界人士的几个人扎堆,发展到专门的游戏吧、游戏网、游戏组织进行各类不同级别不同圈子的拼杀。有网民保守统计,全国至少有100万人接触过这个游戏。

  玩家质疑“罪恶说”

  很多玩家表示,自己之所以喜欢杀人游戏,只是因为它是一种休闲娱乐,并能让自己迅速从日常紧张状态放松下来。而不自觉的放松,也使一些人将自己生活中不为人所知的一面表现出来:比如本来沉默老实的人因游戏规则变得非常能言善辩。于是身边有的同事朋友就觉得,是否这个“他”才是真正的他?游戏立刻引起了现实中的信任危机。

  而关于杀人游戏的质疑也由此开始出现,比如认为杀人游戏涉及到欺骗、影响人和人之间信任,暴露人劣根性,推崇强权思想,鼓励侥幸心理、赌博心理以及让人成瘾等。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杀人游戏将最严重的犯罪当成游戏,违背了基本的伦理道德,并会让人们对于“杀人”的敏感度不断降低,从而给现实生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记者为此向不少杀人游戏新老玩家进行了解,大多数人认为,这种游戏罪恶论的说法过于上纲上线,因为游戏毕竟只是游戏,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影响。不但如此,很多玩家都觉得,面对面的游戏弥补了成年人距离隔阂,使人更加亲密交流。如果说游戏存在欺骗、暴力、强权、成瘾等问题,那我们日常接触的书籍、电视剧、其他网络游戏甚至小时候玩的兵抓贼的游戏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三类人不宜玩“杀人”

  对于现实生活中受杀人游戏影响、甚至将游戏升级为真正的杀人行为的情况,心理学专家认为问题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游戏本身,毕竟绝大部分玩家并没有出现这类情况,而问题只在少数人身上。专家说,正常的人都会理智分析和对待杀人游戏,并能对游戏与现实生活作出区分,而每个人固有的性格不会因喜欢杀人游戏而轻易改变的。之所以出现成瘾、暴力等问题,主要是有些人不适合玩这种游戏。

  总体而言,有三类人不适合杀人游戏:一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因为心智还不健全,容易受外界影响、暗示,且容易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二是心理比较薄弱的人,有情绪障碍、特别是有精神障碍的人更不宜玩。这类人心理较脆弱,不够坚强,且精神异常的人特别敏感多疑,玩这种游戏反而会加重病情;三是有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因为这种游戏会引起精神紧张,容易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此外,专家提醒,如果玩家的亲密朋友或者情侣性格比较多疑或者精神相对脆弱,建议不要玩得太过火,以免“假戏真做”。总之,和其他所有社交游戏一样,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建立在真诚和信任的基础之上,游戏仅仅是游戏。

  至于一些玩家将游戏延伸到现实生活的信任问题,专家认为有这种想法的人本身心理素质可能不健全,性格可能过于敏感和多疑。因为人本质上就具有多面性、复杂性,有多种表现倾向。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一点且轻易地受游戏干扰、影响而怀疑别人,这种人不仅不适合玩杀人游戏,且自身可能也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

  专家支持: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林勇强主任医师

  本报记者陈佳利实习生孙邦琴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