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隐捐”者越来越多
2010-10-28

福州“隐捐”者越来越多

2010年10月28日 来源:福州新闻网

  福州新闻网 仓山区浦下小学三年级学生季年辉患漏斗胸,双肺受挤压变形,影响发育和正常生活(详见本报15日A15版报道)。连日来,各方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27日上午,又有一笔3万元汇到市红十字会账户,小年辉终于凑够了手术所需的5万元费用。这其中两笔共计4万元的捐赠,均来自同一位未留任何个人信息的市民。

  王素添自16岁起外出打工,挣钱供哥哥上大学,如今,她身患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症(详见本报21日A7版报道)。近日,许多陌生人来到病房看望王素添,丢下钱就匆匆离开,患者家人连追出去说声“谢谢”都来不及。

  “隐捐”的她或是他,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他们总是及时出手,给危重贫困患者或需要帮助的人送上救命钱,并且不需要任何回报,不留名,不留姓。如今,这样的“隐捐”者越来越多,他们纯粹的爱心,为这个城市增添温暖。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公民的公益和慈善意识逐渐苏醒,平民救助将成为常态。

  “隐捐”者越来越多

  省、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的慈善捐赠方式有多种,可以通过邮政汇款、手机短信捐赠、网络捐赠、银行捐赠等方式进行。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捐助却不肯透露个人信息的人,近几年越来越多。

  “到我们这里捐款,我们都要开发票和证书。一些人不愿意留真名,他们就写下觉得有意义的匿名;有的只字未写,有的捐赠完转身就跑,工作人员追出去,已看不到人影,我们只好写‘无名氏’。”工作人员介绍说。

  “无名氏”、“某先生”、“08诺言”、“爱心人”、“小溪”、“红领巾”…… 这些名字后面,是—张张善良的面孔,是—双双温暖的大手,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闽西北遭受洪灾,有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顶着大太阳到省红十字会捐款,自己捐了1000元,还代老伴捐了1000元,可就是不肯在捐款登记册上留下姓名。老人说,老两口都已经退休,平时生活节俭,花不了多少钱,他们同情受灾的居民,也敬重救灾的战士。

  每月一次的“隐捐”者

  “虽然‘隐捐’的数目还没有具体统计,但捐款不留名的人的确不少。”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介绍,很多人通过网络捐赠,什么信息都不留下,捐助款少的几十元,多的数万元。“他们是纯粹献爱心,让人感动。”

  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仓山区一位老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住十几楼高,没有电梯,老人80多岁,腿脚不灵便,让工作人员上门取款。后来觉得太麻烦工作人员,都通过邮局汇款。每次数目都是几千元,前后汇款十几次。”

  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也常常到红十字会,她穿戴破旧。“我们起初以为是来申请救助的,没想到是来捐赠。”每次捐赠数额不大,200元至300元,但每月一次,已经有四五年了,一直持续到现在。

  还有一位女士替丈夫为闽西北特大洪涝灾害地区捐款3万元,也不肯留姓名。为玉树地震灾区和新闻报道里的病童,夫妇俩多次慷慨解囊,但从来都没留姓名。

  平民捐助将成主流

  市红十字会一名工作人员介绍,“隐捐”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做善事不期望名誉和回报;二是周围的环境让捐助人不便透露真实身份;三是有的人心存信仰做善事,也不希望留名。

  有网友说,“隐捐”者的救助行为会感动那些得到救助的人,虽然受助者无从得知具体哪个人帮助了自己,但是感恩之情已深埋在心底。受捐者会发自内心地感到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将来也要当一个乐于助人的人。由此看来,“隐捐”者的行为不仅仅是让几个人受益,从长远来讲,会让整个社会受益。播种爱心,将收获更多爱心。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甘满堂副教授认为,“隐捐”的出现和发展,说明公民的公益和慈善意识正日益成长。目前我国的慈善捐赠,正处于一个初级的阶段。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公民的社会团体意识越来越强,开始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他曾就此做过一个专门的调查,发现平民大众的捐赠已经占据了捐赠总额的大多数。未来,“隐捐”将成为常态,而不是一个话题。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