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安全感下降并非因为负面报道增多
2006-02-22

  2月20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零点公司最新发布的一项调查: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调查显示,2005年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得分为3.53分,低于2004年的3.62分,更低于2003年的3.66分。通过对城乡居民的对比,研究人员发现,城镇居民的安全感小幅上升,农村居民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是4年中城乡居民治安安全感差距最大的一次。

  对于这种下降趋势,一位专家给出的说法竟然是,社会信息开放度增加,各种负面报道开始增多,客观上影响了老百姓的心理认知。对此,笔者难以苟同。社会信息开放度增加,负面报道开始增多,不仅不是居民安全感降低的原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传言,消除了公众的疑虑,给公众带来了安全感。

  就拿去年11月发生的哈尔滨停水事件来说吧。针对停水原因,政府一开始发的是"全面检修供水管网设施"的消息,但是,群众不信,争相抢购水的恐慌心理迅速蔓延,一些谣言满天飞舞。随后,政府坦诚公布,停水是由于"松花江水源或受吉林化工双苯厂爆炸污染"。在真相公布的同时,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保障饮用水的供应,谣言消散,公众的情绪也稳定下来。最终,哈尔滨市政府在市民的配合下,成功化解了这次重大污染事件。

  显然,社会信息开放度增加,不仅没有影响老百姓的安全感,还有利于他们找回安全感。


  负面报道也一样。笔者在美国留学期间,美国报纸的负面报道非常密集,而且,许多报纸非常热衷于负面报道,但是,这并没有给公众带来不安全感,也没有影响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相反,由于信息的透明,人们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

  而这一点,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2003年,公安部1号挂牌督办案案犯杨新海落网,据其供述,他在皖豫鲁冀四省作案22起,杀死65人,重伤5人,强奸23人。同年,"平舆特大系列杀人案"告破,凶手黄勇在自家宅院竟杀死17人,连作案手法都大致相同。为什么一个歹徒,可以作恶如此之久?信息的不透明导致人们防范意识的缺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公安部门,为了"避免事态扩大",给公众的心理造成恐慌,一般会抑制信息的传播,不向媒体提供相应的信息,导致公众对一些近在身边的危险一无所知。事实上,这样做并不能给公众带来安全感,平舆县当时就由于接连有人失踪而搞得人人自危。由于媒体无法将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公众,公众丧失防范意识,反而给歹徒继续行凶创造了条件,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安全感。
 
  很显然,信息开放和负面报道,并非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什么我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我担心,对问题的认识不清,很可能会采取错误的解决办法,导致南辕北辙。

  那么,导致居民安全感降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根源在于两点:

  其一,财政公共支出严重不足,教育、卫生等负担转嫁到老百姓身上,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滋生出了不安全感,并且,这种不安全感随着负担的增加而增大。

  其二,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财富分配无法做到公平和公正,加上腐败、强制拆迁等因素,导致部分老百姓有被利益集团掠夺的感觉,老百姓的不安全感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而增大。

  事实上,社会治安案件的发生,也是由于这两个因素导致的。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承重负担,导致一些人不堪重负,铤而走险。而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的仇富心理,早被公认为是治安案件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认清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那就是,财政加大公共支出,加大教育、卫生等投入,尽快建立起系统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做到财富分配的公平和公正,给穷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缩小贫富差距。如此,我国居民的安全感自然就会上升。

  




来源: 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