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字迎来数字化新时代
2010-01-29

民族文字迎来数字化新时代

来源:人民日报 2010年01月29日07:56 

  虽然不懂汉字,西藏拉萨市达孜县邦堆村的76岁老汉强久仍然能够自如地收发短信。老汉高兴地说:“有了藏文手机,我也能用手机和在外地的儿女联系了!”

  据了解,我国在1993年着手藏文数字化工作,研发的藏文编码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已经获得国际标准组织的通过,成为国际通用的藏文编码。目前,藏文手机、计算机藏文平台、藏文网络浏览器、藏文电子词典等一系列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使得藏文成为少数民族文字数字化的“排头兵”,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数字化成果的缩影。

  保护语言,重视文化多样性

  “每一种语言的消失,都意味着至少一种文化的消失!”中国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李锦芳认为,加大对民族语言文字保护的投入,文化的多样性才不会受到影响。

  民族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悠久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源泉。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所受到的冲击更加剧烈,将信息技术用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成了信息时代的当务之急。

  “我们工作的第一步是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用国际音标注音,再以国际通用的unicode编码系统将文字输入计算机,成为国家和国际编码规范。”李锦芳介绍说。

  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资料显示,我国的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开展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与开发、操作系统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民族文字数据库的研制与应用、少数民族文字其他信息处理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等5个层面的项目。

  民族文字,可在网上浏览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谢志民总为写论文和专著发愁,他从事濒危文字“女书”的研究,以往总得把复印的手写字符一个个粘贴到文章上,费力又费时。如今,随着数字化工作的发展,“女书”文字字符集和输入法得以开发,谢教授直接在电脑上就能输入,方便了许多。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运用于“女书”文献的保护,为民族文化的保护插上了信息化翅膀。据悉,语言文字数字化成果已经全面运用到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中,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的整理和出版都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字办公平台。

  据介绍,20多年来,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2009年我国民族文字标准化、信息化工作全面提速。

  目前,我国网民可以轻松自如地浏览藏文、朝鲜文、蒙古文网页,通过下载免费的软件就能够在网上聊天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字都能在windows系统上运行,28种少数民族文字开发了电子出版系统和办公自动系统,古老的民族文字步入了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蒸蒸日上,踏上信息化快轨

  “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对民族语言有了认同感之后,就开始学习如何利用数字化成果来发展、传播本民族的文化。”李锦芳介绍说,在他开设的仡佬语课程中,时常会有一些校内外的仡佬族年轻人来旁听。随着少数民族年轻人的加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数字化的成果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式。“他们回到家乡后会做网站、光盘、电影,以仡佬族的语言为特色,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经济效益也很可观。”

  借着数字化的东风,我国少数民族的出版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目前,我国共拥有民族出版社38家,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种类已经达到26种,2009年全国共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5560多种,6500万册。其中,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等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得到大幅度增长,并有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

  受制于地区和观众,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学创作、戏剧曲艺表演的影响力有限。在数字化时代,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也踏上快车道,在全球范围内绽放魅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年轻人将传统的民族歌舞配上本民族语言的字幕,制作成MV,放到网络上。乘着现代多媒体的快车,耳熟能详的《吉祥三宝》、《天路》等民族歌曲在网上可以有上千万的点击量,听众可覆盖全球。“在数字化之前,这一切根本办不到。”李锦芳说。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