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基金会寻道“人人公益”
2009-09-30

2009年09月30日 04:1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开拓资金渠道,梳理帮扶模式,汇总分类捐赠钱物,向各有专长的NGO投入资金,购买“服务”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副秘书长李利最近正在为单位新推出的“人人公益”模式四处“游说”——一边鼓动大家“捐款”,哪怕每个月只捐五块钱,一边又要尽可能说明自己不只是“圈钱”的。

  李利表示,他们试图开拓一种从捐赠者到基金会,再到实施项目的NGO(非政府组织),最后到具体受助者,贯穿上中下游,每个过程都可监控,并可适时反馈的“长线”捐助模式。

  他们试图通过开拓资金渠道,梳理每个捐赠者理想的帮扶模式,再将数量不一的捐赠钱物汇总分类,细分到各种专业的NGO使用。

  “哪怕是草根NGO,只要足够专业,我们也会尽可能去支持。”李利说。

  巨量资金怎样用得好?

  中国扶贫基金会隶属于国务院扶贫办,属于全国十余家公募基金会之一,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有接受社会捐赠及自行安排捐赠款物的权利。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募集的款物达3.08亿元,居17家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之首。

  即便如此,李利仍然在思索基金会募资及资金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表示,从资金来源上看,目前70%以上募资捐赠还是主要源于企业;只有30%来自民间或其他组织,对企业的依赖性比较高。

  这当中的原因,李利认为在于可供普通民众进行捐赠的平台太少,捐赠程序比较复杂;且由于后续资金使用信息的不透明,捐赠者也有顾虑。

  李利介绍,按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这就意味着,当年接受捐赠款物的大约70%必须当年使用出去。

  “而面对巨量的资金,基金会人手有限,可开发的资金使用项目也有限,急需与更多专业的NGO合作,让他们分别操作各种专业帮扶项目,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捐赠信息透明度来看,李利表示,在现行披露机制的基础上,需要采取更多的渠道来披露资金的后续使用效果,“特别是要搭建一个平台,促使捐赠者与接受募资的基金会、负责项目操作的NGO、具体受助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

  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在不久前研究汶川地震捐赠机制时,有直接的调研感受。

  邓国胜介绍称,一般而言,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应该披露:接受救灾捐赠物资的来源、数额、分配去向、用途、数量及使用结果;发放资金、物资的流程等。

  但通过调研他们发现,绝大多数公募基金会实际上披露的信息集中在接受社会捐赠的信息,而关于资金使用的信息披露相对较少,大多数公募基金会迄今只披露过一次资金使用情况,而且内容并不完整。

  “有的基金会捐赠人信息披露得很详细,哪怕捐一元钱也要披露,但完整的资金使用信息从没有披露过。”邓称。

  对于这一点,社会福利和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也曾直言,捐赠的信息披露是个难题,要采取更多新的披露办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披露募集到的每一笔钱,关键是后续的使用情况也要公开。

  操作型变身筹资型

  针对上述问题,李利所在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经过三年的探索,提出了新的解决路径。

  9月24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的思路是在于把基金会从操作型向筹资型转变。

  “基金会只做自己擅长的筹款事务,而将后续的大部分资金使用项目及时交由涉及到的政府部门、各种专业的NGO或公益组织。”李利解释称。

  在扩大资金来源方面,最近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了资金捐赠的绿色通道,通过集成计算机网络、电话、邮政等诸多渠道,让捐赠者捐款、捐物更为便利。

  为了倡导“人人可公益”的新模式,扶贫基金会还发起了资金捐赠的个人账户,即个人只要每月捐五元,就可设立以捐赠人个人姓名命名的个人爱心基金。

  为促进捐赠者与基金会、NGO等各方的互动,扶贫基金会推出了国内首个公益主题网站,个人可以建立自己的爱心基金,并通过网站公益超市罗列的具体项目,选择自己理想的基金使用模式。

  据此,基金会工作人员再梳理各种捐赠钱物,并分门别类,继而向各有专长的NGO投入资金,购买“服务”。

  “比如有100个爱心人士的公益目标都是助学,他们一共捐了10000元,我们就将这笔钱通过项目招标,投给有专业助学经验的NGO,由他们进行具体项目操作,后续的资金使用情况、效果,再通过网站及时披露。”李利说。

  捐赠者可以向扶贫基金会查询公益资金的去向,以及项目进展。对于一些捐款数额较高的个人或企业,基金会将与其共同进行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比如一些企业要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跟踪审计,我们也是欢迎的。”李利说。

  而为了保证这个新思路的执行,相关的组织体系及后续的监督跟踪无疑是必要的。李利介绍,目前正在组建关于“扶贫中国行”的管委会及“人人可公益”项目的管委会。

  一位长期关注NGO发展的业内人士介绍,这当中特别重要的是在管理层或咨询委员会,引入外部专家。

来源:金融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