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义:“让节约成为时尚,让公益成为风尚”
2006-05-31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环境顾问、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访谈

(题记:

2006529日下午340~600,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的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广而告之公益中国编辑赵京玲严彬对北京地球村发起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环境顾问、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女士地球村的生存情况进行了访谈。

  

 

“让节约成为时尚,让公益成为风尚”——廖老师开场白

 

廖老师:2005年年度经济人物评人物颁奖典礼上需要我的发言,我说了两句话:“让节约成为时尚,让公益成为风尚”——的确是这样。如果节约不能成为时尚,那么资源就不能够支撑我们现在这种发展速度和日益奢华的生活;如果公益不能成为风尚,那么人再富有,也是一些没有灵魂的躯壳,人与人、人与自然只有争斗,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面临着垮掉的危险。

 

公益中国:您说得真好。

廖老师:所以说,我们“公益中国”为人们提供一个公益的平台、倡导人们的公益心,做的这个事情非常好,你们做的工作很有意义。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相当的程度上忽略了人心的问题,在功利主义、享受主义等的主导下,人都快成为上帝了。其实人们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是不会享受到真正的快乐的。我们现在说的“发展”,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发展的代价和限制,有多少资源可以作为支撑;第二个是发展的目的,最终在于人心的快乐,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也就是这个目的。

 

 

公益中国:您建立“地球村”的初衷以及“地球村”的生存理念是什么?

廖老师:我当时无非就是两个目标。我们中国人都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从兼济天才来讲,我们希望一种“绿色生活”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能够被人们所接受、深入人心,成为大众的意识。从环境保护这方面来讲,中国的环保事业通常在两个领进行,即“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而我们地球村则认为,还有第三个领域,即“绿色生活”,这是更根本的。因为所有的环境灾难和污染的问题,都是因为我们对环境的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人们只认钱,只认“GDP”,人们对自然缺乏一种敬畏之心。

所以,从“兼济天下”这方面来讲,我们希望一种“绿色生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能够成为全民的共识;从微观来讲,希望建立一个健康、有活力的非营利组织,这就是“地球村”。我们这个组织应该达到制度化管理、专业化建设、参与式方法、坚守NGO原则;我们组织里面的人要还有“四个精神”: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公益精神、环保精神;我希望我的组织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乐土,具备我们提倡的“四个精神”,这样,我们的团队才更加有战斗力。

“兼济天下”这个角度和从我们十年的工作情况和发展过程来看,我们所倡导的“绿色生活”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公益中国“地球村”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您现在在“地球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廖老师:地球村的两个工作重点,一是倡导绿色生活,二是建立绿色社区。我认为我们“地球村”这十年取得的最大现实成绩,应该是我们所倡导的绿色社区的理念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认同,并成为了一种现实的行为和行动。

十年来,我们的“地球村”经历了许多艰辛,到如今,我可以骄傲地说,我现在可以放心地淡出“地球村”的管理岗位,将地球村的各项管理工作交给我们的年轻人来做。我想,这个事情的本身就证明,“地球村”坚强地活下来了。

因为我是学哲学出身的,我可以回到我的老本行,做做环境这方面的研究。另外,我还可以通过出国进行各种演讲,将“地球村”所倡导的这种“绿色生活”的理念做更多的呼吁和宣传。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一个组织里面的人,包括四种:埋头苦干的人、指手画脚的人、出谋划策的人、抛头露面的人,我希望自己成为后两种人,继续为“地球村”做点事情。

我常常说,我“生是‘地球村’的人,死是‘地球村’的鬼”,我始终是属于“地球村”的。

 

 

公益中国:中国的环保组织与西方国家的环保组织有哪些差别?

廖老师: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它的发展脉络,并非西方人的环境意识就一定高。像美国,美国的人均消费指标是世界平均指标的30倍,他们消费了大量的有限资源,从资源节约上来讲,这就是一种最大的浪费,它也是环境意识的体现。虽然他们的环保硬件可能更加具备优势,他们的软指标,像这个人均消费指标,就是很低的。

从环保这个领域来说,西方国家比我们先走一步。他们在环保方面的发展,走了一些弯路,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结合我国的实际和西方的经验,在环保方面,尽量少走一些弯路,多学习一些经验。向西方在环保上面所经历的“先污染后治理”,就是典型的“弯路”,我们就不该再向人家学,应该尽量避免它;而西方国家的环保组织在与企业合作方面,就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何实现与企业的良好协作,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所以,我们“地球村”倡导的就要倡导一种“绿色生活”的生活方式,倡导节约的观念。

 

 

公益中国“地球村”所倡导的“绿色生活”的生活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做了哪些工作,这些工作的效果怎么样?

廖老师:在我们“地球村”十年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见,“地球村”的一些活动都取得了好的效果,像与多家NGO组织共同倡导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无车日”、“适度消费”等等,都对人们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有了好的影响。然而,我们所做的这些毕竟是有限的,它与如今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社会浪潮比起来,力量显得很薄弱;但是尽管它的力量还很薄弱,我们还是会坚持下去。

对于我们的许多目标,我们都在坚持我们的工作方式。比如我们做了十年的“垃圾分类”项目,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现在还在坚持,也将继续坚持下去。这是我们需要“坚持”的方面。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不坚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行动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就去绝望跳楼;我想,我们只要一直在做了,就是一种成功。

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个 “明灯行动”项目,这个项目将在今年“节能周”期间正式推出。它的主要活动就是发动城市的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买一支节能灯送给乡村的孩子;在送灯的同时,我们要求送灯的城市孩子家庭,首先自己使用上节能灯。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即推广一种节能的照明方式,另外,也为乡村比较困难的家庭送去光明。

另外,我们最近还在做的“绿色列车”的项目,通过长途列车推广我们的“绿色生活”的观念。

我们相信,随着我们通过各种工作的不断倡导,“绿色生活”的生活方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会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

 

公益中国:作为一个NGO,“地球村”对政府抱有什么样的希望?

廖老师:是合作。我们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政府进行了许多合作,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摸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其实许多地方政府都是接受和欢迎我们的介入的。比如说“规划介入”,参与地方政府的规划建设;另外,还有“环评参与”、“试点尝试”、“前瞻呼吁”。至于希望,我们当然希望政府能用更加前瞻和开阔的眼光,来理解和支持民间组织、公益组织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来建立一个更加宽泛的合作平台。

 

公益中国:“地球村”这样的环保组织,以及我们现在的环保力量,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还属于“小众”。您对这个“小众”有什么希望和呼吁?

廖老师:既然我们属于“小众”,那就更加需要呼吁。我们希望借助各种力量,如政府、媒体、社区、草根族、专家等力量,来完善我们的工作。一个再大的组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小组织,正因为是“小众”,我们就更应该加强呼吁。希望我们这种还属于“小众”的民间环保组织,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能够为推动环保和维护整个地球的和谐生存关系产生好的影响。

 

图片依次为: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女士;廖晓义女士2001获得的2001年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奖杯;廖晓义女士向我们展示明灯行动文化衫

 

                                                                                                                                          (严彬 撰稿)

 

 

 

相关链接:

 

走进“北京地球村”(下)

 

走进“北京地球村”(上)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