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热与中国青少年的成长
2006-03-28

转载 

韩剧-12月的热帶夜 4 - 004.jpg

本报告所说的“韩剧”,指以韩国电视剧、电影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产品,包括通过正当或非正当途径进入我国的韩国电视剧、电影、动画片以及电视节目和各种音像制品。近年来,进入我国的“韩剧”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一股冲击我国文化市场的“韩流”,于是有人因此而为我国青少年的成长忧心忡忡。2005年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力,在中国大陆乃至港台地区掀起了一股旋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成为“韩剧迷”、长今的FANS,“韩剧”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达到十余年来的巅峰,以至于有人发出这样的担忧——难道中国的这代青少年将在“韩剧”的伴随下成长吗?

 

一、一朝东风来,遍地“韩花”开

 我国引进和播放第一部“韩剧”《嫉妒》在1993年,但直到1997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爱情是什么》,才真正拉开了“韩剧”流行中国的序幕。1998年《向日葵》、《番茄》、《再见我的爱》等“韩剧”的播映,造就了安在旭、金喜善等第一拨“韩流”先锋,也激发了诸多文化机构引进“韩剧”的热情,在我国播放和上映的韩国电视剧、电影逐年增加。2002年,中国内地播放了67部“韩剧”,2004年,仅中央电视台就引进了3部,2005年中央电视台在与湖南卫视竞争《大长今》的播放权失利后,很快就引进了正在韩国本土热播的《加油,金顺》。而《大长今》在内地的收视一直呈现良好的上升态势,平均收视率达到3.45%,平均收视份额达到15.3%,居全国、湖南全省及长沙三市场同时段的第一位;自9月1日该剧开播以来,湖南卫视后晚间时段,收视率比以前增加了3倍。几乎同时播出的《加油,金顺》也为中央电视台赢得了众多观众。

韩国电影近年来也越来越呈跃马封疆之势。近几年来,韩国电影以逼人的气势赢得了中国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认同与喜爱。2000年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的第一次“韩国电影周”就获得极大成功;2001年10月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单位在北京、成都、上海又相继举办《韩国电影回顾展》,进一步扩大了韩国电影对中国观众的影响;2004年,在新世纪影院举办的“韩国电影周”更是吸引了大批影迷。乘着影视剧的东风,韩国的网络游戏、CD、VCD、DVD等音像制品,韩国的料理、服饰、饰品,以及韩国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也都成了我国年轻一代所追捧的对象。于是,“韩流”现象流行国内,“哈韩族”遍布大小城市。据新浪网调查,在接受调查的网民中有83.12%的人喜欢“韩剧”,在问到你最喜欢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影视时,有54.55%选择了“韩剧”,在这当中,67.81%的网民都是青少年(新浪娱乐网,ent.sina.com.cn)。可见青少年在“韩剧”的追慕者当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尽管《大长今》等“韩剧”的播出和上映,引起了影视业内外人士一阵阵猛批和一些“民族主义者”的冷眼,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韩剧”在我国拥有广阔市场和传播迅速是事实。究其原因,一是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韩剧”可以通过VCD、DVD、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源源不断地传送到中国。在这当中,既有正规途径的引进,如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购买,也有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和非法途径的进入。二是韩国制定的文化立国战略及此战略下的积极的文化产品出口政策,成为推动韩国的电脑游戏、电视剧、电影等主打文化产品在中国市场推广的重要力量。2003年,在中国游戏市场上,75%的产品是从韩国引进的,同年,韩国广播电视节目出口额达4213万美元,73%出口到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台湾和大陆就占到了43%,2004年,韩国电影出口额为5828万美元,出口到亚洲的有4532万美元。韩国外交通商部指出,到2010年,韩国要力争占到中国文化市场10%的份额,可谓雄心勃勃(詹小洪:《大长今折射韩国文化战略》,《新民周刊》,2005年9月28日)。三是两国友好的外交关系,推动了文化上的交流。近年来,中韩两国尽管在贸易上有些摩擦,但两国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有利于韩国的明星、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2005年,胡锦涛主席访问韩国,明确地提出了要加强两国的青年文化交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韩剧”继续对中国青少年产生影响不可避免。

 

二、唯美的影视艺术,叫人如何不爱它

 

“韩剧”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商业化运作和政府的推动,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因于它人性化、平民化、现代化和时代感的艺术特点。正是“韩剧”的这些特质,引起了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振”,征服了中国观众的心。

1.唯美的表现手法,为青少年量身订做情感大餐

当代中国青少年背负了太多的压力: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应试教育的重压,就业竞争的白热化……年轻的心承受着一重又一重的压力。他们渴望着属于自己的一片自由蓝天,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放松,去欣赏想要欣赏的,去聆听想要聆听的。而“韩剧”,就总能让人在欣赏时感到放松和舒适,因为,在它里面布置的都是俊男靓女的组合,精美绝伦的美食,跌宕起伏的情节,催人泪下的对白,荡气回肠的爱情……制作者费尽心机用曲折的剧情吸引人,用唯美的画面迷倒人,用婉约的音乐打动人(《韩剧的热播与反思》,《世界娱乐报道》,ent.icxo.com)。盘点一下对我国青少年产生较大影响的“韩剧”,我们发现从最初的《爱情是什么》到《蓝色生死恋》、《爱在哈佛》、《浪漫满屋》、《星梦奇缘》、《情定大酒店》、《冬季恋歌》等电视剧,以及《我的野蛮女友》、《夏日》、《夏娃的诱惑》等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是在展现青春、爱情这些人生永恒的主题,而且总是把青春、爱情和个人成长、生活幸福、家庭伦理等交织在一起。处在多梦时节的青少年,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以及各种竞争和压力的困扰,内心的不安和躁动常常无法释怀,这时打开电视或电脑、走进影院或剧场,看到一群群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演绎的一曲曲爱情绝唱,无法不长生共鸣和憧憬。于是,激情被重新点燃,理想和渴望获得新生。所以,他们总是剧尽而意未了,还期待着下一幕、下一剧的开始。“韩剧”成功的秘密武器之一也许就在于,尽可能贴近青少年的生活,针对他们的欣赏需求下功夫增强吸引力,使大批青少年成为自己特定的目标观众。

2.展现平民化的生活,让青少年感同身受

如果说,“韩剧”中的爱情故事总使人有一种童话般的感觉的话,那么,“韩剧”对生活的表现却是非常的平民化。正如著名演员兼导演徐静蕾所说:“中国偶像剧和日韩剧的差距在于定位不准。日韩剧表现的多半是社会上的普通人,很平民化,我们总表现高级白领,跟观众距离远。”它们总是把镜头对准黎民百姓的平凡人生,让观众在观看剧情的同时,有机会细腻体味底层百姓的生活情趣。有人就认为,生活化、人性化是“韩剧”成功的不二法宝,它善于用细腻的手法展现真实的生活,看似琐碎,却让人觉得亲切,几乎每部戏都涉及到了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同辈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其中大多演绎的是青少年所苦恼和困惑的问题。剧中的青少年人物感到长辈和父母与自己之间有“代沟”:老辈人思想太陈旧、太传统、太保守、太固执,而长辈和父母又觉得年轻一代太自我、太前卫,甚至觉得是不可理喻、不可挽救的一代,“太多的委屈和羁绊”成为众多“韩剧”展示的当代青少年的共同感受。毫无疑问,这些都会像磁石一样吸引中国的青少年,他们身在剧外心在剧中,与剧中人共同体验奋斗与崛起,共同感受悲欢与离合。“韩剧”让青少年观众,也让一些不太年轻的观众,从中寻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和梦想,使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东西在剧中呈现的艺术世界里寻找到补偿。“韩国影视剧中演绎的这种在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感情故事,让人如痴如醉,人们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跟随剧中人物去体验生命情感中的至善至美。”(周保欣:《韩剧热播的文化反思》,《光明日报》,2005年8月26日)可以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喜爱“韩剧”,实际上是喜爱“韩剧”中所寄托的普通民众、草根阶层向往美好生活的那份炽热情感。反观国内的影视剧创作,很多都远离大众心理经验和文化经历,从权力到暴力,从江湖到黑幕,关注普通人的灵魂状态与情感状态的作品缺失,“偶像剧脱离现实,情感剧过于煽情,家庭剧太过沉闷,古装剧热衷戏说”(《韩剧的热播与反思》,《世界娱乐报道》,ent.icxo.com),这样远离青少年生活实际的影视作品怎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呢?

3.倡导儒家传统,易使青少年产生文化认同

在中韩两国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儒家文化对韩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不仅影响了近代韩国社会,而且迄今仍然影响着韩国的家庭和社会成员间的关系,体现在社会风尚和伦理道德中。中韩两国同载儒家文化之脉,有相近的道德认同感,在文化根基、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韩剧”正是利用和挖掘了这种文化上的同源性,把伦理文化和道德美感作为影视剧的文化灵魂,以人伦、爱情、友谊等作为故事结构主线,在平凡的生活故事中,渗透儒教中“孝悌仁爱”、“乐善好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伦理观。卷起2005“韩剧”风暴的《大长今》把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永不言败的中国传统精神的内核及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演绎得炉火纯青(王旸:《我们的心依旧渴望“真实”》,《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25日)。从风行于内地多个电视频道的“韩剧”中,青少年观众不难发现老祖宗的儒教伦理穿越了时空隧道在我们的东邻继承并保存尚好,在文化上认同的刹那,进而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与反省,在善与恶的较量中,让观众得到灵魂的净化和皈依,但却毫无说教感(詹小洪:《大长今折射韩国文化战略》,《新民周刊》,2005年9月28日)。这正是青少年所乐于接受的。

4.创作上推陈出新,迎合青少年常看常新的心理诉求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修正和完善,才会具有强大的持久的生命力。“韩剧”制作人就非常看重自己的文化理念,同时又非常重视文艺批评。这就是一种文化上的反思,在反思中实现内容上的日新月异,不断产生新的吸引力,给观众以常看常新的感受。韩国的爱情剧借种日本,而超过日本;家庭伦理剧借种中国,而超过中国,可以说是对观众审美心理需求的及时把握和关注,对文化不断反思和创新的结果。

“韩剧”由最初的古装戏,到爱情剧,再到励志剧,其发展和创新的历程略见一斑。具体来说,从题材上来看,早期的“韩剧”偏重于家庭戏剧,如《爱情是什么》,进入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题材变得丰富了,无论是俊男靓女的偶像剧,还是情节跌宕起伏的悬疑剧,或是戏剧感十足的情景剧,都变换得游刃有余,制作越来越精益求精,出现了一系列精品。从演员的选择和使用来看,不是把演员老局限在几个人身上,总能做到精挑细选,推陈出新,彰显了“韩剧”的唯美时尚。在爱情伦理剧、青春偶像剧中频繁推出新演员,这些演员很快就成为明星,从而使年轻人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独具个性的偶像,不至于产生审美上的疲劳。从内容上看,“韩剧”也逐渐改变了爱情剧、家庭剧一统天下的局面,现在向励志剧发展,一部《大长今》让看惯了韩国爱情剧的人,又耳目一新,精神一振。从对文化的整合和表现上看,“韩剧”也很善于利用和吸纳西方文化来展现东方的生活,“韩剧”以西化的铺陈手法,容纳着本土化的内核,以东方的视角重新包装设计,在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展现着崭新的审美意境,细水长流地陈述着东方的伦理美德,让中国人似曾相识的印记若隐若现,既有新鲜感,又有亲和力(周保欣:《韩剧热播的文化反思》,《光明日报》,2005年8月26日)。创作上的推陈出新,比我们快半拍的文化嗅觉,也许正是中国青少年一直期待和追捧“韩剧”的原因之一。

 

三、面对“韩剧”,我们应当有所行动

 

望着《大长今》掀起的“韩剧”最高浪潮,有人认为,我们对“韩剧”的大量引进和疯狂热播,直接冲击着国产剧,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对主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应当对“韩剧”进行限时限量播放,让观众逐渐遗忘,直到它最终退出中国市场。也有人认为,“韩剧”的独特魅力,决定了它在中国还有广阔的市场,而且由于时空原因,在青年学生中还有为数不少的潜在“韩剧”观众。如果电视台不断挖掘潜在受众市场,将还会有更多的人对“韩剧”迷恋不舍。更有人预言,“韩剧”从一开始,到现在十多年从来都没有冷场过,将来的日子更是如此。因为,将来的年轻人,比当今的年轻人更有个性,他们的要求也会更为苛刻,“韩剧”以它善于创新的特点,总有新鲜内容注入青年精神生活之中,总能及时地为他们奉上一道道的影视大餐。因此,“韩剧”也必将长久占据中国市场,伴随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那么,“韩剧”果真是晨钟暮鼓,必将与我国青少年日日相伴?还是渐行渐远,影响日渐式微?

近年来“韩剧”的风靡和国人的追捧是事实,“韩剧”对我国青少年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事实,但我们没有必要担心,“韩剧”的到来以及由此引起的“韩剧热”和“韩流”现象会模塑当代中国青少年。对“韩剧”的追捧和“韩流”现象的出现,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文化建设日益繁荣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流行文化热点现象。而流行与时尚的诱人之处就在于它的短暂性与不可重复性,任何行为或事物一旦失去短暂性的特征,成为一种可以通过大量复制而长期存在的模式,就会失去其新颖性的特点,也就难以继续吸引年轻的追随者。我们记忆犹新的是,“韩剧”的真正火爆,其实得益于我国引进美国大片的红火铺垫,正当中国年轻的电影观众日益厌倦了“大片”的热闹与程式时,风格迥异的“韩剧”生逢其时地获得了登堂入室的机运。但说不定哪一天,中国的青少年也会腻烦它。天际的一颗流星一旦划过就只能被尘封在记忆之中,追逐流行的青少年总是喜欢追求新鲜的事物,他们正在寻找、正在期待一场新的流星雨的降落。当然,“韩剧”的影响并不会瞬间销声匿迹,这个过程也许比较漫长。这当中,真正可怕的,不是青少年的目光能够在“韩剧”上聚焦多久,而是“韩剧”永不放缓创新的步伐,我们却除了抱怨、担忧外却不能做点儿别的什么。

面对“韩剧”和“韩流”,我们应该思考,更应当有所行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无权拒绝世界性文化交流。“只有保持不断开放的文化姿态,相互吸纳与融合,才能够推陈出新,在民族形式、当代生活和世界情感之间搭建起通向艺术真善美的桥梁。”(《韩剧的热播与反思》,《世界娱乐报道》,ent.icxo.com)“韩剧”所带来的韩国式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青少年,我们只有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尊重自由选择的权利,保持宽容的心态,并在此前提下,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并不断通过文化对话,以“和而不同”的姿态坚持文化的多元共处,不断吸纳和消化其他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成果,才能够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和敌意,也才能够给民族文化带来一个新的春天,让正处于转型期和后现代主义情结影响下的中国青少年,在对羁绊、权威、正统和唯一的不服、不屈、不甘和奋发进取中获得力量源泉,使不安分的心灵跨越历史和国界的时空相互召唤和相互激励。如果我们的文化建设适应不了这样的新形势,我们的文化工作者不能创造出满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产品,必定会有其他外来文化占领我国的文化市场,同我们争夺青少年观众、读者与网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