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中向玉树前进:记中国红十字应急供水救援队和公共卫生救援队
2010-04-26


风雪中向玉树前进
——记中国红十字应急供水救援队和公共卫生救援队


发布:公益中国网     时间:2010-4-26



大雪纷飞,卡车在雪山上爆胎。

“很艰苦!”这是前往玉树地震灾区参与救助工作的中国红十字应急供水救援队和公共卫生救援队负责人对这次行动的一致评价。

连夜安装设备。
 

这两支队伍经历了不同的困境,最终克服万难到达灾区,开始为受灾群众服务。

2010年4月25日下午2点26分,中国红十字应急供水救援队首次制水成功,开始为驻地——距玉树县城3公里的赛马场灾民安置点的受灾群众提供干净、安全的饮用水。同样是25日,中国红十字公共卫生救援队的工作人员在赛马场安置点修建了15个应急厕所,为受灾群众提供生活便利。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伟考察ERT大众卫生应急救援队)。

艰难路途向玉树

回想起18日从云南昆明出发,23日晚才到达玉树的路程,中国红十字公共卫生救援队的队长刘建永心有余悸:“我们还是经验不足,在选择路线的时候只考虑了路程,选择最短的一条路,却忽略了这条路的路况。”

救援队翻越了10余座雪山,最高的海拔5300多米,途中经历了严寒、暴风雪、沙尘暴、车辆故障等各种艰难险阻。

“我们的运输车是租来的,司机都说从来没有走过这样的路,‘太凶险’。走到中途时,司机开始打退堂鼓,甚至说车都可以不要,想往回撤。但只要走上这条路,就没有了退路,只能前进。”说起这条路,刘建永自己也不停的重复“太险了”。

“路上我们曾遇到过一个涵洞桥,第一辆车通过的时候,桥就被压坏了部分,后续的车辆怎么也不敢通过了。我们做了好长时间的工作,又专门派人在桥上桥下指挥,终于让整个车队安全通过。这样的例子太多。”刘建永说。

中国红十字应急供水救援队的队员们在途中经历了一辈子都无法忘却的痛苦记忆:“一整晚的时间,心脏像重炮在耳边打击,耳鼓哄哄作响,头痛得似乎要裂开;在风雪呼啸中呕吐完后扶着墙,像踩着棉花一样慢慢走回房间,没有一个人想吃饭……”

为了尽快到达玉树,队员们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一手扶着仿佛要开裂的脑袋,一手紧抓方向盘缓步往前推,终于在21日晚上10点多艰难地“爬”到了玉树灾区。

冰雪沙尘俱成麻烦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伟亲口喝上第一口清水时,连夸应急供水救援队工作出色。

幸运的是,两支队伍都有惊无险地安全到达玉树地震灾区,很快投入工作。中国红十字应急供水救援队却在到达玉树以后再次遇到了麻烦。

“我们的队伍经历了长时间的颠簸,虽说安全到达,设备却在途中受到一定的损坏。好在我们之前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带的设备有富余,设备安装调试都很顺利。问题出在玉树这边大风、寒冷的气候上。”中国红十字应急供水救援队的负责人彭立夫说。

25日下午,救援队在玉树灾区安装第一座水塔,遭遇了8级大风。“我们当时正在搭建水塔上的塑料膜,风一刮起来,塑料膜根本固定不了。大风带来的沙尘也带来了不少麻烦,需要不停的清理。”

通常情况下,应急供水救援队的设备到达后搭建基地、安装调试设备,直到可以正常供水的时间需要6至9天。“在玉树,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设备卸下到安装、运转只用了3天。”

这几天玉树有雪,夜间气温降到了零度以下,救援队的取水点结冰,取水困难,更严重的问题是制水设备里的循环水也结了冰。“我们每天都要等太阳出来,气温上升以后,先取出设备里的冰块,才能正常运转。每天下午可以为受灾群众供水。”

25日下午3时许,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伟率队到两个救援队基地考察,当他看到供水基地火热的场景,特别是亲口喝上第一口清水时,连夸救援队工作出色,精神可嘉!

高原反应需克服

云南ERT车队大众卫生应急救援队)翻越兔儿山。

“现在,我们的人员还要经受高原反应和后勤配套设施简陋的考验。”彭立夫接着说:“我最担心的是因为高原反应造成人员减员。队员们都是来自南方平原地区,暂时无法适应高原环境很正常。有一个队员高原反应比较严重,血压很高,我们都劝他撤回,但他一直在坚持,好在目前他的情况有所好转。”

“另外就是生活配套设施简陋,灾区条件艰苦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在这里长期坚持下去,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必要的。这一点是我们在今后的救援工作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彭立夫说。

中国红十字公共卫生救援队队长刘建永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因为前期路程太辛苦,加上严重的高原反应,25日有3名队员不得不后撤到西宁休息、治疗。这次经历对我们的队员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对于灾区艰苦的条件,我们之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到达这里以后才发现真实情况要比我们想象的困难得多。好在我们携带了20天的供给,满足自身需求是没问题的,尽量不给灾区增添负担。”刘建永说。

反思:加强专业化、规范化



玉树赛马场上的红十字会帐篷。



新建好的应急厕所。

说起这次玉树地震在区救援行动暴露的救援队最大的问题,两位队长不约而同的提出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在专业化、规范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刘建永说:“这次行动暴露出我们的队伍还很不专业,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缺乏运输车辆、通讯设备等;同时也对人员身体素质、技术、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以后我们努力的方向;参与救灾任务时,如何保障队员的生活,让队员们心无旁骛的投入自己的工作也值得研究。”

彭立夫特别提出:“回去以后,我们要专门研究一下救援队规范化的问题,制定标准。比如什么样的情况需要派出救援队,怎样与受灾地区政府或红十字组织衔接,派出的队员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编辑/艾 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