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调查:
4个月百人捐时间
在去年的国际志愿者日(10月23日),微软部门经理刘润等人创办了这个公益性网站,在这里,志愿者可以选择自己希望捐献的时间段,给需要他们帮助的需求者。
所谓“捐献时间”就是志愿者无偿提供时间,为需求者提供志愿服务。用他们自己的说法:将自己娱乐的时间做一份公益事情,这就是捐献,帮助他人就是一种公益事情。所以“捐献时间”其实捐献的是一颗爱心,是一种行为,表现的结果是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
打开这个网站,迄今已有1279人注册,有105个志愿者捐献了285小时,3374个人受益。最近,捐献时间网站又推出了“时间大使”的招募活动,在全国各地召集捐献时间志愿者的志愿管理者。
现实价值
捐献记录成求职砝码
志愿者把部分时间捐献出来,存储在这个网站上,一旦他通过网站找到需求者、并提供了实际的帮助,网站就会生成捐献时间的记录,从此任何人都能查到这个志愿者曾经参与过的活动、帮助过的人数、捐献过的时间以及得到的评价。
一位志愿者表示,他很在乎自己的捐献是否记录在案,他还提出将网站的公益活动同个人的社会经历挂钩,作为一个求职砝码。
网站成为银行,是否违背了纯粹的志愿者精神呢?对此,刘润这样解释:志愿者做贡献并非是为了换取报酬,而是需要社会的承认,“这(网站记录)是对志愿者行为的一种认可。”他表示,这些网站上的帮助记录能帮助志愿者,成为他们的社会经验银行:存进去的是对社会的服务经验,提取的是个人的爱心和信用值。这将在求职、出国深造、拓广人脉等方面,证明他们与众不同的价值:我是一名志愿者。当然,这种“银行”能否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仍然是个未知数。
现实困境
志愿者不能持续捐献
据“捐献时间”网站所在地上海媒体报道,捐献时间从事公益活动已成为当地白领阶层的一种时尚。但刘润坦言,志愿者流动性大,是目前他们碰到最大问题。有一个在培训行业工作的志愿者捐献了时间,第一次他花3个小时赶到某高校讲述规划学业生涯,但是第二次,他就以各种理由推脱不去了。
志愿者无法持续他的时间捐献,可能因为路途远或者车费等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志愿者精神的缺乏。“在社会物质生活还未达到一定水平时,志愿者精神必须慢慢培养。”刘润表示,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努力尝试获取一些广告收益,把这些收入用于志愿者的交通费等,“这样也许能化解志愿者的一些顾虑,让他们更愿意捐献时间。”
捐献时间
冲动的时尚?
目前中国网民数量早已超过1亿,民间公益性质的网站也在日益壮大,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互助平台。有专家认为,通过互联网开展公益活动,是时代的新特点,由于互联网的受众主体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以及更年轻的人群,这个群体将主宰未来我国的发展。提高这个群体的公益意识,实质上是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应该为这种方式叫好。
但是,这种公益行动是如何成为这群衣食无忧的都市白领的时尚追捧,它是否只是白领们的一时冲动,或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一种实现自我的方式。
志愿者李欣参加了一次探望福利院老人活动后,在博客里写下这段话:“人最大的快乐,不是满足自己,而是被需要。老人们最大的快乐,不是接受大家的探望,而是与大家分享宝贵的生活经验。她也想知道我们年轻人的苦恼,也希望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年轻人。和他们相处的两个小时,我自己也有很大收获,同时,我也获得了很大的快乐,因为我也感觉到她们的需要。”

“捐献时间”网站成了众多年轻人关注的话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