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运行”不是捐款查询
2011年08月03日
7月31日下午,备受关注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线试运行,但对于首批发布的青海玉树地震捐赠收支情况,网友提出诸多质疑。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表示,由于捐赠数据量大、数据来源多、捐赠人信息填写不全等原因,平台建设还存在不完善之处,欢迎公众提出意见和建议。(8月1日 《新京报》)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捐款查询系统上线运行,无疑是中国慈善迈向公开透明的可喜第一步,值得肯定与鼓励。然而,这个备受期待的信息发布平台,却在上线首日以数据混乱、漏洞百出、备受质疑的“病态”面世,多少让期待已久的公众颇感失落、遗憾和不悦。
对于慈善捐款查询系统“带病”上线,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将其归咎于“试运行”的“技术纰漏”所致。笔者以为,这无非是面对公众质疑而过分强调“客观”的文过饰非,是类似于将“豆腐渣”建筑工程的垮塌归咎于“天灾”一样的搪塞和托词。回应质疑,更应该从思想观念、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等方面多查找“内因”。
根据人们对事物认知的心理学常识,人们对“第一次”获得的信息即俗称的“第一印象”非常在意,甚至可以由此形成近乎于固化的习惯性思维。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慈善的诸多弊端诟病良久,而“郭美美”事件作为触发社会郁积的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乃至不满的引爆点,更是把中国慈善的信任危机推至极点。
正是基于中国慈善这种脆弱、敏感的“伤不起”背景,首日上线的“晒”捐款信息更应当力求“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会对这来之不易的“第一次”如此“不小心”?更何况信息发布平台是在原有的“中国红十字会捐赠者数据库”上着手研发的,由此足见慈善捐款信息的乱象绝非一朝一夕。
质量是信息公开的生命。保证慈善捐款信息的准确无误,不仅是对捐款人慈善行为的负责和褒扬,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充分尊重,更是对光大慈善事业的给力推动。尽管人们不能苛求中国红会的“第一次”晒捐款就尽善尽美,但这决不意味着其信息发布就可以粗制滥造,甚至出现“成龙”1天捐了6次0.1元、“李冰冰”两次分别捐款0.1元和“周润发”捐款1分钱等贻笑大方的笑谈。而网友对“带病”上线的慈善捐款查询系统总结出的“捐赠数据出现误差”、“捐款时间早于地震”、“善款使用情况过简”、“督查耗费583万”、“搜索最多显示百条”等“五大质疑”,更不是一个“试运行”就可以被轻易被原谅,而恰恰是诚信缺失、敷衍塞责工作态度的必然反映。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所言,“信息公开在我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涉及到工作作风、方式的转型”。
中国红十字会还把捐款信息的乱象归咎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其实不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香港红十字会的做法就是“现成的经验”,为什么不予借鉴?一言以蔽之,彼此的根本差距不在“技术”而在“态度”。近段时间人们对中央部门“三公”公开情况的优劣评判应该成为有益的警示,而香港红十字会捐款信息公开的准确、及时、详尽和内部管理的严格自律更应成为榜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的一番表态可谓忠言逆耳:“公开捐款信息对于红十字总会来说是一个痛苦挣扎的过程,如果红十字总会不能彻底公开善款使用情况,则会招来更严重的不信任”。希望中国红十字会珍惜公众对其信息公开“第一步”的质疑与批评,真诚吸纳,务实完善,为全国红十字会系统践行“两公开两透明”的公开承诺作出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