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在刚刚整治完工的京杭运河杭州段,天上皓月当空,水中倒影摇曳,两岸灯火璀璨
·新华网特稿:国庆连家庆 盘点“十一”黄金周
从毛里求斯的蜜月岛到爱琴海的米科诺斯岛,都有来自中国的新婚夫妇举杯向月;从卢沟桥的赵登禹将军墓到南京雨花台的烈士纪念碑,都有游人献上的鲜花和月饼;厦门与金门同时燃放焰火,孔子故里与秦淮河畔传统文化交相辉映。2006年“十一”黄金周,“国庆连家庆”的主题,被阐释得淋漓尽致。
·中国迎来第一个“受保护”的中秋节 穿汉服“拜月”
2006年,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中秋节等七大传统节日,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对传统节日给予保护。“这是名录公布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对于发扬和强化它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说。
·国庆中秋全国各地活动多彩 喜气洋洋过佳节 焰火 玉人
今年的中秋随“十一”双至,人们当然倍感欢欣愉悦。大家享受着假日的休闲,也品味着一家团圆的喜悦。过中秋,“团圆”几乎是唯一的主题,吃月饼、赏夜月,图的都是一个“圆”字,它带给我们的氛围底蕴就是和谐,是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国庆、婚庆、喜庆 从挑"良辰吉日"到选择"节日结婚"
在国庆的7天长假里,许多相爱的恋人将带着阳光般灿烂的微笑,走入幸福的婚姻,婚礼也成为这时节最抢眼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选择在中秋节那天举行婚礼的北京新娘刘乐说:“父母都觉得‘吉祥狗年好结婚’,今年的狗年又是双春,又逢闰月,还应了‘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的老话。何况又碰上国庆、中秋,我们就决定在中秋这天结婚。”
·10天连喝13场喜酒:婚礼扎堆 红包"炸弹"令人抖
“十一”黄金周期间,新人扎堆结婚,份子钱成了许多人头疼的事情。据不久前上海公布的一份对3425名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65%的市民至少收到一张喜帖,62%的市民承认红包支出给自己带来了烦恼,65%的人表示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自己的红包开支。
10月1日,升旗仪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上到处是垃圾。 当日晨,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名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仪式结束后,广场和附近区域的地面上满是垃圾,影响了天安门地区的景观环境。
·“十一”黄金周:各种和谐与不和谐的“变奏”
10月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名群众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旗仪式。游人们整个上午都兴奋不已,但广场地面上却丢下成片垃圾。一些空饮料瓶和食品包装袋在游客脚下被踢来踢去,竟无人愿意弯腰拣起来,扔进附近的垃圾桶。
在上海的人民广场,烟头和各种包装纸随处可见,一些游客吃完煮玉米就把玉米棒、塑料袋随意丢到地上。一位游客一边吃山楂串一边若无其事地把籽直接吐在地上。
·文明、文化、安全 黄金周期待更成熟的假日旅游
当中国公民国内和出境旅游文明行为公约、指南公布时,天安门地区三天清运垃圾达100余吨;当故宫人满为患时,邻近的博物馆门可罗雀;当游人在黄金周“一掷千金”时,对几十元的旅游保险费却“捂紧口袋”。
·“十一”黄金周全国消费约三千亿元 增长14.5%
“十一”黄金周,国内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需求旺盛,生活必需品价格平稳。据商务部监测,10月1日至7日,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30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5%,并呈现出六大特点。
·黄金周:让更多人分享"假日蛋糕" 和谐是主旋律
今年“十一”长假,国庆节连着中秋节,在许多人出游享受休闲的时候,记者采访了一些失地农民、下岗工人、农民工等,记录下他们在黄金周的安排和心愿……
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们不应忽视数量依然庞大的低收入人群。如何降低出游门槛,让更多的普通人享受到出游之乐,分享到“假日蛋糕”,应是各级政府考量黄金周社会效益的题中之意。
·九成国人"休假"变"放假" 千亿休假市场撬动乏力
暑期休假临近结束,到底有多少人能够享受休假乐趣,使休假成为“休养生息”的组成部分,记者近日进行的调查表明,超过90%的国人将“休假”等同于“放假”。不少专家指出,相对滞后的休假观念和休假制度,直接制约我国上千亿“休假市场”的潜能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