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电影 新中国的记忆[图]
日期:2006-10-09 10:24  点击:264

新中国的记忆

    中国无疑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影迷群体,透过共和国的亿万观众,现在的人们依旧可以感受到新中国电影为那个时代确立的新的审美标准和新的道德规范,感受到电影承担着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新中国政治的每一个脚印,感受到中国老百姓共同的价值观,感受亿万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第一部国产电影的诞生

  中国的第一部国产电影来自北京的一个照相馆里。

  1905年,一个平常的日子,在北京丰泰照相馆里,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右手持一柄大刀,左手捋着长髯,8杆护背旗飘飘摆摆,他对着一架神秘的新机器,做了几个自己最拿手的舞台动作。

  从此,第一部国产电影诞生了。

  这部名为《定军山》的电影,在当时的北京城引起了轰动。一向以扮演老生而出名的谭鑫培,也成了中国的第一个电影明星。在此后的30年里,中国电影工业的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中国第一代电影人拍摄了许多电影,但这些电影都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观众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出现了新一代中国电影。

  新中国电影的方向

         1942年5月2日,一群穿着灰军装的人聚集在延安杨家岭的一座大窑洞中,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也为中国电影人指出了方向。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大家穿着自己纺织的衣服,吃着自己种的小米,很多人都没有想到,5年之后,第一部给工农兵看的电影就诞生了。

  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在黑龙江兴山正式宣布成立。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大型电影制片厂,它是在接管日本人“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的基础上建立的。建厂之初,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东北电影制片厂按照中共东北局宣传部的要求,确立了以生产新闻纪录片为主的方针。那时最重要的作品,是报道东北解放战争的纪录片《民主东北》。

  全中国解放日益临近,东北电影制片厂也开始尝试拍摄其他电影片种。

  1947年夏天,35岁的导演王滨开始筹拍新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桥》,这是一部反映东北铁路工厂的工人们为支援解放战争,克服困难抢修松花江铁桥的影片。这是在银幕上第一次正面描写了中国工人阶级为缔造新中国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塑造了新中国

  主人公的崭新形象,崇高的信念和共同的理想,自然激发了观众的政治热情。电影《桥》在刚刚解放的南京首映时,23个单位的职工代表2000多人,上街举行盛大的游行,庆祝工人“有了自己的电影”。

  1949年4月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1952年8月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它们和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2月,文化部决定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共同组成了新中国四大电影制片基地。

  新中国的电影创作队伍迅速壮大,一时间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

  工农兵终于有了自己的电影,但他们还需要自己的明星。

  建国初期,很多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左翼电影演员活跃在银幕上,为了角色的需要,他们穿起了工农的衣服,但举手投足间,仍无法抹去长期都市生活的印记。很快,新一代明星成长起来了。

  “女子无才便是德”那种畸形的封建审美观消失了,女的叫马丽,小孩叫汤米那种生硬地模仿好莱坞时尚的买办审美观也消失了。新中国的女明星不但美丽,而且聪明而健康,她们多才多艺,能文能武,她们热爱工作,忠于爱情,重视家庭。

  新中国的男明星不但英俊,而且强壮而坚毅。他们不再是传统戏剧中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也不是油头粉面、克拉克•盖博式的浪荡青年,他们足智多谋,文武双全,他们是孝顺的儿子,忠诚的爱人,慈爱的父亲。

  王晓棠因为《英雄虎胆》成为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偶像。据说,她在里面跳了一段当年闻所未闻的伦巴后,大街小巷就暗潮涌动,出现了许多偷偷学跳伦巴的青年男女。

  被称为“银幕侦察员”的印质明在拍《铁道卫士》时,因为不慎受伤的手在做“引流”,所以他经常会把手插在裤兜里巧妙地遮掩,谁知竟成为许多影迷模仿的动作,而他的穿着打扮几乎成为“侦察员”的标识,很多年轻人模仿他戴

  鸭舌帽、看人的眼神,甚至电影中的接头暗号都成为大家生活中的“学习对象”。

  那个年代的“追星族”,追得更多的是电影中人物形象的精神气质,演员们也常在无意中充当了年轻人的精神偶像。

  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王心刚不但把洪常青的英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在熊熊烈火中慷慨就义,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经典镜头,其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更是让许多人完成了最初的共产主义教育。

  新中国电影为那个时代确立了新的审美标准和新的道德规范。

  1959年底,人们在电影院里看到了《五朵金花》,这部电影公映后立刻轰动一时。

  电影讲述了主人公阿鹏和金花在大理三月街不期而遇并一见钟情的故事。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很难想象一部电影怎么会赢来如此热烈的回应。以爱情为电影主题,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爱情这个今天可以随意出现的名词,在那个年代突然出现,立刻在人们心中如火焰般燃烧起来。

  当时在云南省文联工作的杨文翰回忆说:周总理指示,片子要让外国人看了以后能够接受,又宣传了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变化。

  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夏衍亲自打电话找到了当时正在云南的、年仅28岁的赵季康和她的丈夫王公浦,让他们创作一部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喜剧影片。

  赵季康想到三月街赛马,让男女主角在赛马场上见面,可是男女主角见面以后,故事怎么发展呢?“刚好不久前有一部外国电影叫《没有留下地址》,另外还有一个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双胞胎误会来、误会去,那么这个中国的爱情故事应该怎么来误会呢?我们最后讨论出来用名字来误会。”赵季康说。

  故事梗概定下来之后,赵季康一写就写出了十二朵金花。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七朵比较合适,最终改成了五朵金花。

  1959年国庆前夕,电影《五朵金花》拍摄出来,首映这部片子的时候,正赶上中央开会,全

  体委员都观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以后全体起立鼓掌,鼓掌鼓了十多分钟,巴掌都拍红了。

  1960年,在埃及开罗举行的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五朵金花》获得了巨大成功,

  导演王家乙获最佳导演银鹰奖,演员杨丽坤获最佳女主角银鹰奖。埃及总统纳塞尔点名请杨丽坤亲自前往埃及领奖,那年杨丽坤才18岁。随后,这部电影先后输往46个国家放映,创造了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拷贝的最高纪录。

  从此,新中国的电影经常在外国电影节中获奖,但新中国的电影导演们知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自己的观众在中国。

  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中国传统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映出奖;表现一个中国放羊娃智斗日本侵略者的电影《鸡毛信》获优胜奖。

  在新中国的电影中,工人、农民、士兵是电影的主角。新中国的电影确立了人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1951年3月,全国20个大城市举办了电影新片展览月,展览月上放映了《桥》、《白毛女》等26部新片。英雄主义成了当时电影的取向,无产阶级和革命英雄的颂扬成了必然的主旋律。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看电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享受,许多城里人把看电影当成是全家人共度周末的一种方式,孩子们更是想尽办法去到处找电影来看。

  带东北口音的

  译制片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除了中国电影以外,只有苏联、阿尔巴尼亚、朝鲜等国的电影可以放映。即使是这样,影片中的异域风情,仍然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文化生活中时尚的元素。

  1949年,当人们看到反映前苏联近卫军战士马特洛索夫英勇事迹的影片《普通一兵》时,可能并不知道,在此之前,中国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1948年7月,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袁牧之决定开始翻译片创作,青年演员袁乃晨被任命为第一部译制片的导演。从签订合同的那一刻起,袁乃晨就意识到,最重要的工作是立刻寻找配音演员。

  当时长影厂旁边都是荒野,就听见大喇叭里喊“谁赶紧到大队来领种子,来牵你们家的驴”。袁乃晨一听这个声音真好,村民说这个声音是村长,他就找到村长去说你跟我们搞配音去吧。就这样,对电影一窍不通的村长马静图成为新中国第一支电影译制队伍中的一员。

  然而,等他们走进配音间的时候,才发现让银幕上的外国人说好中国话并非那么容易。

  整整历时8个月,到1949年5月,《普通一兵》才全部译制完成。今天听起来,影片中的声音多多少少都有点东北口音。

  战士黄继光也看了这部影片,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像马特洛索夫一样,黄继光也勇敢地扑向了敌人地堡的枪眼。

  百花齐放的繁荣

  为了繁荣科学和文艺的发展,毛主席阐述了“双百方针”: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浙江昆剧院带着新编历史剧目《十五贯》到北京做汇报演出。剧中刻画了地痞流氓娄阿鼠有血有肉的反面形象,这在当时以歌颂英雄为主流的文化舞台上是不多见的。在4月底召开的会议上,毛主席充分肯定了这部戏。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阐述了他那著名的“双百方针”。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主席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要让它开放”。

  《十五贯》受到毛主席表扬后,出现满城争说《十五贯》的壮观景象。这一年,电影工作者还将它搬上了银幕。

  文艺舞台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各种风格的优秀电影纷纷涌现。在1959年新中国国庆10周年展览中,18部故事片《冰上姐妹》《林家铺子》《永不消失的电波》《五朵金花》等,显示了电影工作的全面进步,达到了电影创作前所未有的水平,形成了一个新时代电影的高潮,被称为“难忘的1959年”。

  新中国成长的

  脚印

  电影是新中国的日记,忠实地记载了从黑暗中迈向光明的每一个进步。

  上个世纪初的北京八大胡同里满是妓院,新政权的首要任务就是肃清旧社会的这些污垢,新中国电影工作者紧跟时代的脉搏,创造了一大批反映新社会除垢纳新的影片,影片《姐姐妹妹站起来》真实记录了北平解放后查封妓院解救妓女的全过程。影片《一贯害人道》生动地揭露了社会邪教组织的丑恶,影片一面鞭挞了万恶的旧社会,一面讴歌了光明的新生活;影片《六号门》,反映了建国初期工人对帮会势力的斗争;影片《农奴》,反映了建国初期西藏农奴制度的黑暗,以及消灭农奴制度的迫切性;影片《创业》,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在石油资源开发的成就……

  改编自老舍先生同名话剧的《龙须沟》,讲述的是北京城一条臭水沟的变迁历史,它生动地反映了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不同处境,从1949年到1951年,北京就新修了柏油路140多公里,150多万人用上了自来水。

  刚刚获得独立的中国焕发了勃勃生机,百废待兴,到处是火热的建筑场面,处处是激昂的歌声,生动的现实让大批讴歌新社会、新气象的影片搬上了银幕。这些影片虽然谈不上高超的艺术技巧,但风格朴实,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地反映了50年代中国人民的崭新的风貌。

  新中国的电影,记载了新中国成长的每一个脚印。本文/杨文钊整理

关于网站  触屏版  
10/03 00:18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