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涛
大多数人都认为,和西方人的生活相比,中国人工作时间长,闲暇时间少。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魏翔博士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休息与休闲时间方面,中国人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在2000年的闲暇时间就已达到6051.2小时,折算为195.3天。也就是说,在闲暇时间保有量方面,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和英国。(9月28日北京晨报)
对于大多数“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为了买房子、看病和孩子学费等问题而焦头滥额的现代都市人来说,国民“休暇时间超英美”的结论,看上去实在是有点风牛马不相及,显得滑稽的很;而对于那些依然“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数亿农民兄弟来说,“休暇时间超英美”的这种幸福,似乎对于张大民们来说,也无多少现实意义,因为这种几乎千古不变的生活方式,谈不上休暇,也谈不上奔波,只不过是在一个固定的轨迹上过日子而已。而对于那些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来说,休暇时间就更是一件既不可望又不可及的奢侈品。即使一年365天天天劳作,到头来能讨到本该属于自己的工钱就不错了,何谈“休暇”?
因此,魏翔博士的“研究”遭到网友的质疑与嘲讽也就不足为怪了。社会越向前,闲暇就越多,这是无可质疑的。也许国民闲暇时间保有量是绝对的,包括数亿农民兄弟在内的国人195.3天闲暇时间,也许是真的赶超英美了。但是真正的所谓闲暇,并不是无所事事,不是看电视打麻将,而应是在福利有保障、工资和待遇都相对富裕的基础上的一种国民自身“天赋”权益与权利的概念与范畴。如果不区分闲暇的这一重要内涵,而仅以闲暇时间保有量而得出“赶超英美”的结论,显然是一种偷梁换柱,误读了闲暇,进而漠视了国民那份应该真正享受到的“天赋”权益和权利。
而现实是,无论是从国民福利、社会保障层面,还是从民生基本的生存状态来看,这种赋有了权益与权利概念和内涵的“闲暇”,对于国民来说还只是一种梦境与幻觉。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看不起病、买不起房、上不学已经头上的新三座大山,生存的压力压的这一群体连气都喘不过来,沉重压力之下“今日得宽余”时的看会电视打把麻将,与其说是一种休闲,倒不如说是一种自我麻醉。而对于所谓城市白领来说,不但不敢认同自己的“中产阶级”身份,而且车奴房奴的新身份,更是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而把“最有幸福感”的农民兄弟的闲暇与富有权益与权利概念的闲暇混为一谈就更是扯淡了。
人人有享有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给薪休假的权利。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以上是《世界人权宣言》中描绘的一个理想愿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国民福利的不断提高,等这个宣言所描绘的愿景都成为现实时,再来看国人的闲暇时间保有量,再来谈赶超英美,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务实的结论。否则,只能是自欺欺人的幻觉而已。只增笑耳。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