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涛
二0二0年的广州会是什么样?广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申请已获得建设部批准。报告描绘出“二0二0年健康安全、人人享有的新广州”将是:家家有车、人人月薪过万,从“发展”成功迈入“发达”。(9月24日中新网)
家家有车、人人月薪过万,从“发展”成功迈入“发达”,对于这样一个行政目标和政府对于城市发展的蓝图与愿景,理应是积极的,也是让人期待的。尤其是对于广州,这个几乎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最富有的这样一个大城市来说,到2020年实现“家家有车,人人月薪过万”的构想,也并不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但是我们看到,对于这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公众表现出十足的不信任,有的甚至对这一规划给予质疑与嘲笑,认为 “家家有车,人人月薪过万”是恶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单纯地围绕这一规划目标能否实现、是否浮夸这个价值判断上,对于一个“虚幻”的城市发展规划来说,除非2020年明天就可以到来,否则是永远纠缠不清的。因为人人都无法真正预知未来。因此,对于这一愿景,我们不妨按照胡适先生“大胆的设想,小心的求证“思维,从一个跳出价值判断的视角,来谨慎地思考和求证“家家有车,人人月薪过万”这一公共命题。
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即使“家家有车,人人月薪过万”成为现实,那“家家有车”的富裕殷实,能否为大城市的空间所消化与包容。说白了,一个“家家有车”的广州,能否保证家家的车都能在广州的大街上顺畅通行。众所周知,刚刚出炉的《200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显示,交通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所有大城市的瓶颈和最短腿。而对于08年奥运会,北京市政府最头疼的首要问题就是市民出行和交通问题。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广州市“家家有车”即使在2020年能成为现实,那2020年广州市的城市交通能否与“家家有车”的现实相匹配,实在是个问题。而由“家家有车”所衍生的诸如环保、噪音、污染以及这种“现代主义规划遗失的对个体生活特别是社会底层的尊重”等问题,则更需要厘清。
更为重要的是,“家家有车”的城市规划所体现出的这种中国大城市的规划理念,有必要进行反思。事实上,类似广州市“家家有车”的这种城市规划理念,是中国许多大城市共同的追逐、向往与通病。由此,笔者不得不提起简·雅各布斯女士以及她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简·雅各布斯女士是过去半个世纪中对美国乃至世界城市规划发展影响最大的人士之一。出版于1961年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震撼了世界城市规划界。而现在,人们已经习惯把该书的出版视作美国城市规划转向的重要标志。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简·雅各布斯女士以感性的观察和论述揭示了正统城市规划依赖的工具理性思维的局限。她认为,城市管理和规划者所构想的图景或者诗意或者宏伟,都与城市实际的运转机制无关,雅各布斯认为这种“正统”的规划缺乏对城市生活本身的尊重与研究,城市成为规划的牺牲品。(《南风窗》2006.5下)
2001年美国规划协会刊物《规划》这样写道:“上世纪50年代,整个城市规划领域朝向一个错误的方向前进,主流的城市规划思想所制定的路线、政策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时,也许需要一个人从外围指出这一‘当局者迷’的问题,这正是雅各布斯所做的。”而现在,对于“家家有车,人人月薪过万”的城市规划,我想也需要一个人从外围指出那一“当局者迷”的真问题。可问题是,谁将是中国大城市的“简·雅各布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