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张艺谋害了冯小刚
日期:2006-10-02 01:05  点击:187
 
     昨天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夜宴》,尽管抱定了最大的善意,结果却还是失望。开拍之前,冯小刚就放了许多狂话,比如拍大片容易,拍小片才难之类,以示他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大片这块禁地,与张艺谋、陈凯歌一决高下,挑战的结果,却让人看到了浓厚的“弑父情结”,儿子对老爹磨刀霍霍,但磨刀的姿势和表情,却是老爹的翻版。如果我是一位执著于精神分析的评论者,我甚至会怀疑冯小刚选择《哈姆莱特》作为《夜宴》的底本,本身就是其“弑兄篡位”心理的体现。尤为不幸的是,虽然“历帝”已经初步赢得了“婉后”的好感,却还是未能完成对其“道统”的合法继承;曾经自嘲偏居“耳房”的冯小刚,虽然借用了包括章子怡在内的,由张艺谋规范而成的全套“中国大片”的仪仗,却终于还是没能借助《夜宴》,完成由耳房到正房的扶正。
 
     必须承认,在对色彩、造型的感受和把握方面,美工出身的冯小刚,比摄影出身的张艺谋更加细腻和敏感,对视觉语言的运用,也强过张艺谋、陈凯歌十倍之上,但即便如此,《夜宴》依然不是一次对《英雄》、《无极》的颠覆,而只是一次怀有僭越之心的模仿和“致敬”,一个最显著的证据是,《夜宴》里所有的毛病,几乎都可以在《英雄》和《无极》中找到原型——刻意营造的宏大场面,强化到超出观众日常经验和承受极限的视觉冲击,惟恐不够神奇而挖空心思设计的武打场面,“诗意”到不像人话的台词,为了多方市场而罔顾角色需要的演员选择——这一套已经俨然成型的中国电影“大片病”,从《英雄》、《十埋》、《无极》到《夜宴》,一脉相承。此时再回顾冯小刚事前所宣称的“拍大片容易”之论,才明白了其真实的含义,或许在他从旁觊觎了许久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大片不像“小片”那样,是一个从播种、萌芽、生长、收获的生命轮回,而是一个照方抓药的机械过程。而毫无疑问,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机械的类型化操作,当然总是比发自内心的创作容易,正如只要张艺谋愿意豁出时间,就能继续克隆出若干部《英雄》的姊妹篇,但他即使努出血来,也再拍不出《红高粱》和《菊豆》一样。于是冯小刚就满怀僭越之心,企图按照张艺谋的“方儿”,抓一副自己的“药”,结果就有了吴彦祖从头到尾地木着一张脸,把一个被“to be or not to be”折磨出哲学意味的哈姆莱特,简化成了一个缺筋少弦的面瓜;于是也就有了一场场本该凶险的追杀,被“大片化”成了花哨眩目却缺乏内在张力的古装团体操;于是也就有了围绕一瓶毒药、一副面具而生出的深刻到幼稚的人生感悟。
      因为有了《哈姆莱特》的底本,《夜宴》具备了基本的戏剧张力,至少不至于像《英雄》、《十埋》和《无极》那般空洞和苍白。但弑兄者如果不完成真正的改朝换代,就永远都摆脱不掉僭越的尴尬,正如无论历帝的按摩手法多么高超,他在婉后的心目中永远只能是其兄长的赝品。如果刻薄些说,迄今为止,张艺谋有了两名私淑的弟子,老大是笨拙的陈凯歌,老二是看似叛逆,其实终究没蹦出多远的冯小刚。从这个角度上看,张艺谋不但害了冯小刚,也害了中国的“大片”事业。
 
 
转自http://www.daqi.com/bbs/20/804411.html
关于网站  触屏版  
10/02 16:01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