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亦菲
不是由于媒体报道,笔者真不知大陆还存活着一个1962年就已成立的“人民公社”——河北周家庄乡。是什么赋予这个“人民公社”这般生命力,竟然能“顶风”存活了44年?
常识告诉人们,一种农村经济模式的存在发展,基础是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翻阅来自周家庄乡的经济数字,人们可以看到,集体福利坚持了20多年恐怕是凝聚民心的基本条件。从1981年开始,周家庄的家家户户已免费使用自来水;次年,周家庄开始对年满65周岁的老人实行养老津贴、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等福利政策;周家庄的村镇建设还有一个统一的20年规划,从1982年到2002年,全乡的房屋全部改造完毕,每户的宅基地都是0.298亩,一厘不差,建筑整齐。考虑到有些农民家中困难,乡合作社从公共积累资金中每年拿出50万元提供无息借贷。如此高福利,乡村房屋建设如此规划统一程度之高,不要说是内地罕见,就是沿海发达地区也不多见。(见《新京报》2006年9月19日)
此外,农民的收入年年增长也是周家庄“人民公社”不散伙的重要原因。据悉,周家庄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5018元,高出了晋州市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另外,周家庄人均财政贡献名列全市第一。而支撑周家庄公社经济则是9家“社办企业”。其中,一家阀门厂2005年就纯赚2549万元,比全公社当年农业纯收入的2121万元还多。
应该说,真正能使周家庄“人民公社”20多年不倒不散伙的关键还是当地领导的开明。众所周知,从1981年秋安徽大包干成功经验传出后,农民群众选择大包干在全国形成燎燃之势。周家庄农民不可能不了解这种势头,周家庄也不可能不受到大包干的影响。当时一些县里的领导也“指派任务,要周家庄的土地分掉”。但在民主讨论选择经营模式时,周家庄绝大部分农民不愿分地到户。据说,周家庄“人民公社”能保持,是由于当时中央一位领导点头表示“让再观察一下”,河北省当时的领导也表示默认。假若当时几级领导都发出一个全面实行大包干的声音,或表示一刀切的态度,恐怕周家庄乡官员再坚持,周家庄农民再“固执”也无济于事。细究周家庄“人民公社”幸存前前后后,可以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开明政治给了周家庄继续实践“人民公社”的空间。
平心而言,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管理模式也罢,还是大包干个体经营模式也罢,都只是发展经济的模式。人们知道,发展经济可以有多种模式、多种成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农村生产基础、农民风俗习惯、文化程度及经商本领及社会风气不同,注定经营管理模式不可能一个模式到处套,不可能一本书念到底。允许多种模式存在,无疑是反映了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表现。
其实,即使允许周家庄坚持“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继续试”,也不是完全固守集体经济的老框框。来自河北省社科院农村所的调研表明,从1984年到2001年18年中,周家庄的非公经济在全乡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目前,周家庄从事非公经济的人员占总人口的5%左右,2005年非公经济纯收入863万元。非公经济尽管作为“公社”社员收入的补充,却也是对原来“只公不私”经营模式的突破。可见,周家庄尽管还在坚持公社模式,却已是“今时不同往日”了。
不能说周家庄的模式是我国农村完美的经营模式,但重要的是,周家庄农民确有不少乡镇农民所没有得到的福利享受,而且大家还愿意继续选择这种模式。如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全国方兴未艾。对于如何发展,周家庄给人的启发是: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民主意愿,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因地制宜,是保证新农村建设取得成绩的有利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