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猫腻、必须、自愿:校园“指定”生活的苦恼[图]
日期:2006-09-20 09:27  点击:173
  记者李俊义、张云龙 、刘云伶  

    九月,又是一个新学期开始。定校服,买教辅书,一些学校又忙着给学生们购买各种"指定"产品,定购"指定"服务。记者在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许多学生都有过被学校"指定"购买商品的经历,甚至一些学生一直生活在学校的各种"指定"之中。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学校"指定",这个常见又经常被忽略的现象该引起重视了。


    小学生陶丹的"指定"生活

    呼和浩特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陶丹给记者讲述了她这两年的经历。

    陶丹学校周围有10多个书店和文化用品店,每到开学时候,这些店的生意便火了起来。陶丹要从这些店铺里买到《天天好日记》、《小学英语单元测试》、《海淀考王》、《天天练数学》等等,这是老师指定的学习辅导用书。由于买书的学生很多,她必须得排队等一段时间。老师说,这个学期的练习题,都是从这几本书里出,她不得不买。

开学之后,学校周边的书店生意立即好了起来。

    从陶丹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年穿的衣服几乎一成不变。"我不喜欢这套衣服,但在校园里必须穿它们。"陶丹有两套校服,夏季一套,冬季一套,也是学校指定的,定价128元。早晨进了学校,她首先要喝学校"指定"的学生奶,一箱25袋,共35元钱。

    在每月的固定时间,陶丹能收到两份适合少年儿童读的报纸杂志,这是学校为她"指定"的。从去年开始,她就开始订这两份报纸,她很爱读报纸上的内容。

    在双休日里,陶丹是不能休息的,因为学校已经给她"指定"补课。星期六上午补两小时的作文课,一学期200元;星期日上午上两小时数学课,一学期200元;星期日下午上两小时英语课,一学期250元。"我一个礼拜只能休息半天,差不多是家里最累的成员。"

    "这学期刚开学,我真希望老师能给我更多的自由。"陶丹说。

方方面面的"指定"

    有相当多的孩子像陶丹一样,在"指定"中上学。

    魏佳,呼和浩特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一年级刚开学,学校要求新生订了一套蓝色的校服。三年级,学校更换校服,由蓝颜色变成了红颜色,魏佳又买了一套。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突然给学生家长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说学校要账时要回了一批校服,希望家长能为学校排忧解难,踊跃购买,无奈之下,魏佳家长又付了一次校服费。

    赵姗姗去年上初中三年级。这一年开始,学校给毕业班"指定"补课,下午放学后,学校要给她们多加两节晚自习,晚自习费每个月50元。星期六学校补课一天,当然也不是免费的。星期日的上午,赵姗姗的英语代课老师在自己家里,要给他的20多个同学做"家教",两个小时每人收费30元。

    记者在河北、山西的一些小学采访时发现,除了指定的教辅书,孩子们做作业用的作业本也大都由学校"指定",本费一个学期一般约需20元。每个学期里,当第一批作业本用完时,老师会发放第二批作业本,这些本在书店里零售5毛钱。而在学校里,是很难统计价格的,有的班级作业多,发的本多,可能低于这个价;有的班级作业少,用的本少,可能就高于这个价。 

    2005年底,记者在内蒙古某县采访发现,这里尽管早已实行了"一费制",但学校却仍在代办学生保险。一个学期每个学生要交40元钱。一位农民家长对记者说,我们搞不清哪个是应该收的,哪个是不应该收的。只要学校要,我们就必须给,不敢不给。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地方曾经出现学生压岁钱必须存入指定银行的事情。南方某市要求该市某区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都必须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入某银行的营业网点。家长说,如果不存,老师会在班里公开催孩子,据当地媒体在一个营业点采访发现,学生存款的金额多为2000到2500元,一名学生甚至存入了"人民币7万元"!

    指定"火爆"背后的"猫腻"

    "里边肯定有'猫腻',"一位家长对记者说,"肯定是有回扣的。"

    有知情人曾向媒体透露了指定教辅书中的"猫腻":每年开学时,都有书店拿着参考书找任课老师推销,有的老师会在课堂上向学生布置任务--必须到指定书店买书。在学生买完书后,书店会和老师们结账,有时按三成提,最高时会达到五成。

    在学校的各种"指定"用品中都可以隐约找到利益的影子。

    校服指定。李楠是呼和浩特市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告诉记者,在校内,一套校服要交近70元钱。而在校外的店里,一套顶多50元钱。很多家长现在就从外边买,然后想理由来搪塞学校。呼和浩特市某校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校服、作业本、学习资料等,都是由上级教育部门勤工俭学办公室负责办理,应该有一定的赢利空间。

学校周边的文化用品店和书店成为学生教辅书的指定购买点。

    保险指定。有业内人士说,学生保险业务在一些地区几乎100%地存在回扣问题。一位小学校长向媒体坦言,在一些学校里,一个班的回扣大体上200多元钱。如果按照一个学校30个班计算,仅此一项,一个学年里班主任、校长和校医的总提成就可达到7000元左右。

    就南方某市教育局"指定"银行存压岁钱事情发生后,当地一家电视台曾辛辣地评论:该市教育部门一拍脑袋,要求所有学生的压岁钱必须存进指定的银行!4万多学生,1.5亿的存款,如果有回扣,这个回扣究竟有多少?!在指定压岁钱的存款后,接下来会不会在指定上做出更多的创意,指定教辅书购买书店,指定学生吃饭酒店,指定学生服装店,甚至可以为学生指定专门的公共厕所,哪怕你在路上尿裤子了,也要去指定的公厕缴费如厕!

"指定"必要不必要?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有些'指定'是必要的",呼和浩特22中副校长对记者说,尽管有规定"一费制"下不允许教师指定教辅书,但作为教师来说,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成绩好,就有必要向学生推荐质量较高的参考书,老师推荐的书至少要比孩子盲目购买好,也便于教师批改和讲解。

    "我接受补课,但我不接受补课收取的高费用"。山西省一位名叫刘玲的初三学生说,她一学期学校收取的杂费等费用为180元,但补课费却需要600多元。刘玲的母亲很不理解: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生学费,如此高的补课费,是与义务教育相悖的。况且,全班补课,本身就说明了学生整体上存在知识缺陷,这是由学校和教师造成的,因此给学生补课就是学校分内的事,属于补救措施,是不应该收费的,至少收费不该这样多。

    "反正我老觉得累,睡不够。"刘玲说。早晨她5点多就得起床,晚上12点多才能睡觉,星期六、星期日是补课日。每天要做大量的题,老师留的、教辅书上的,永远也做不完。老师告诉她,今天不努力,明天就考不上重点高中。刘玲心里想的是,宁愿考试时候少几分,也要舒舒服服地睡到自然醒。

    指定之"痛"与"辩"

    在"指定"过程中,学校往往要加一条"自愿"的原则。然而,一旦学生真正实施起"自愿"的权利后,所带来的歧视往往是他们难以承受的。

    刘女士是石家庄市一名下岗工人,因为家庭条件实在困难,在小学三年级时,她的孩子没有买校服。从此,凡有活动,学校就不让孩子参加,就连去春游也不让孩子随行。遇到升国旗时,即使孩子穿着上一学年的校服也不许参加。无奈,刘女士被迫为孩子补买了一套校服,这以后,学校才给孩子恢复了正常的"待遇"。

    现在,刘女士的孩子上六年级,前不久,学校又要求他购买一套校服。刘女士说,自上一年级来,学校已经让孩子购买了6套校服,每年一套。平日里只有周一升旗时,学生们才穿校服,其它时间学校并不要求穿,绝大多数时间校服是闲置的,加之每年买一套,感觉校服就像"一次性用品"。

    许多学校认为有的指定是不可缺少的。仍以最常见的校服为例,一位教师认为,学生统一着装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便于管理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还能防止学生相互之间穿衣攀比的虚荣风气,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俭朴素的美德。

    然而,良好的初衷却因为操作不当含有侵权的成分。"类似学校强制订购校服等这类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山西省恒一律师事务所律师马民英说,"校服不属于必须应该提供的公共教育产品,强制做法是学校权利越位的表现,这种强制行为侵犯了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家长的知情权、监督权、选择权。"

    "'指定'是学校应试教育下的惯性思维所致,学校以包办的方式来严格管理,其实这是学校在教书育人中的一种错位和越位。"太原市一所知名中学校长说。
    
    无论诸多的"指定"有无必要,不能否认的是,学生群体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指定"必然涉及利益分配问题,作为被动接受对象,每个学生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也许才是人们更应该关心的。(完)

关于网站  触屏版  
10/01 19:33
首页 刷新 顶部